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處在這發展長河之中的石材產業,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成果,經歷了從無到有,由散變強的發展歷程,水頭在全國乃至全球奠定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地位,在從石材之鄉走向世界石都的進程中,除了地理優勢和石材人的努力之外,其背后更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扶持。“世界石材看中國,中國石材看水頭”,這一次,我們抓住2018年的尾巴,將目光聚焦于水頭支柱產業背后的力量。

政府主導企業牽頭
打造專業市場和展會
“沒有市場帶動,石材產業難成氣候。”這是所有石材人的共識。
時光溯回1997年,水頭鎮整體是怎樣一種景象呢?毗鄰的兩個鄉鎮中,官橋鎮是國內名氣很響的糧食基地,石井鎮的石材加工出口在南安也已獨占鰲頭多年。在地理位置上夾雜于二者中間的水頭雖然隨著經濟發展也開始小有名氣,但還沒能發展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支柱型產業。不僅如此,在1990年到1998年間,水頭石材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但當時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經營模式為主,生產相對粗放,市場繁華似錦,管理卻雜亂無章。
時任水頭鎮的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對整個產業進行了調研,并請專家前來“會診”,經過全面分析,總結出當時水頭已具備的優勢:一、交通優勢。水頭地處福廈公路邊,交通便捷;二、營銷隊伍優勢。當時水頭雖然沒有自己成規模的支柱產業,但卻有一群龐大的建材營銷隊伍分布在全國各地;三、水頭人天生的愛拼敢贏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基于此,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集團牽頭成立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從此水頭石材步入了一個專業的市場階段。

▲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集團牽頭成立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從此水頭石材步入了一個專業的市場階段。
市場建起來之后,馬路邊的“游擊隊”紛紛選擇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變成了正規軍,其中不乏東升、華輝等規模企業,市場管理更加規范。除了本地企業之外,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招商部還遠赴石材資源豐富的省市宣傳,吸引全國各地優質的石材企業紛紛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名號也逐漸廣為人知。
市場建立以后,在短短半年內就打響了水頭在國內的知名度,而且快速推動了水頭石材行業的發展與繁榮,實現了市場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依托閩南建材第一市場,首屆水頭石博會的前身,即“首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得以舉行。彼時萬商云集,熱鬧非凡的場面歷歷在目。一個展會下來購銷項目達227個、總投資11.2億元。南安市政府更是出面力邀各界要人和巨商與會,并發表演講,對市場怎樣形成、市場走勢如何、國際石材需求等進行全方位分析。
結合國際展會的平臺作用,水頭的石材企業不僅進一步開拓了國內外市場,也獲得了跟國外先進地區交流的機會。
招商引資集群發展
打造規模支柱產業
市場、產業、基地良性互動發展,成為了水頭石材產業迅速膨脹、高速發展的一大特色。通過市場的帶動和輻射,大大地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在水頭的涌動,吸引了眾多石材界精英入駐水頭投資建設。從2000年左右,許多著名石材企業——環球、康利、高時等紛紛入駐水頭這塊“風水寶地”,水頭也開始涌現出諸如東升、溪石、華輝等一批本地知名企業,帶動了石材產業的快速發展,水頭鎮逐漸成為石材產業聚集,產業巨頭群英薈萃的地方。

▲招商引資集群發展, 打造規模支柱產業。
隨后,南安市水頭鎮各級黨委和政府乘勝追擊,將筑巢引鳳作為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機制,抓住機遇開發建設一大批工業園區:2000年在五里橋南側利用沿海灘涂創建五里橋工業區;2002年創辦復線科技工業走廊;2003年在江崎和下店村創辦濱海工業區;2004年在西錦、康店、肖厝等村創辦了福山工業區;2005年在江崎、下店村創辦了海聯創業園。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工業園區建設引入外資企業100多家,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重點區域。
隨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模式的成功打造,澳盛大板市場、東升大板市場、高時物流國際石材交易中心、中閩石材商城、華輝精品市場、鵬翔石材城、海西石材城等專業市場相繼涌現,形成了你追我趕、競相繁榮的態勢。






▲隨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模式的成功打造,水頭涌現出了許多專業的石材市場。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石材產業的發展,水頭鎮大力促進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配套,使得與石材相配套的石材機械、輔助材料、磨料磨具、刀頭刀具、石工藝品等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石材產業供應鏈。
產業升級
政府協會嚴把環保關
作為中國石材生產第一鎮,水頭鎮石材企業早已超過了一千家。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近年來,伴隨著石材產能不斷擴張,粉塵、空氣、土地,甚至水資源等污染緊隨而來,水頭的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石材加工是南安重要的支柱產業,環保整治一直是區域產業最為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南安市水頭鎮等部門圍繞粉塵整治、廢水排放等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治理工作。隨著環保整治的要求趨嚴,在年初便全面組織開展了幾十場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關閉200多家“三無”石材企業。對一些壓濾站開口向外、群眾反應激烈或經常投訴、二次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停電停業整頓。

▲位于加工集控區的溪石新加工基地。
為了解決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而被關停的石材加工小作坊的生存問題,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正在水頭鎮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多家龍頭石材企業在永泉山建立環保設施完善的加工集控區。
據了解,早在2011年,南安市便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進行石粉碎石綜合利用。2011年起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為期5年并逐年遞增,用于扶持石粉碎石綜合利用科研項目、產業化項目和填埋場。
政策利好
助力產業做大做強
近日,根據《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的若干意見》(泉委發〔2015〕18號)文件精神,泉州市建設制造業強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2018年泉州市產業龍頭企業名單,其中共有30個石材及石材相關企業被確定為泉州市2018年產業龍頭企業。該文件指出,對年度工業產值超過10億元且增速達15%以上的產業龍頭企業,按當年比上年度企業新增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市、縣兩級留成部分的50%給予獎勵,由受益財政承擔。本次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帶動福建省經濟的增長,還對優化石材產業結構和促進石材產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十八屆水頭石博會上,時任泉州市長康濤(現任泉州市委書記)帶隊巡館,考察參展企業,詳細了解展會情況。

▲第十九屆水頭石博會上,泉州市副市長季翔峰、南安市委書記王春金、南安市長林榮忠帶隊考察。

▲南安市市委書記王春金到鵬翔石材城人造石生產基地調研。
而在今年10月,在福建省發改委、省經信委印發的《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千億產業集群推進計劃》(2018-2020年)通知中,27個產業集群被定為發展重點。其中,包括建材產業集群(泉州)。該通知明確表示,建材產業集群(泉州)以晉江南安建陶、南安石材、南安水暖廚衛為主導,依托南安經濟開發區、南安水暖廚衛產業基地、南安水頭石材產業基地等主要產業集中區,支持壯大建筑陶瓷、石材、水暖廚衛等行業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新型建材、高端定制、智能家居等產品。爭取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0億元。
進階路上
共同發展
從初始興起,產品演變,到專業市場建立的市場時代,展會連續舉辦的展會時代,再到提升企業文化和管理水平的現代企業時代和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低碳時代,以及效益加倍的大展會時代,每一次轉型的進階,得益于政府與行業協會,與石材企業的共同努力。

水頭石博會組委會總干事潘鵬章
在各個進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傾注了人力和措施,無論每個進程都離不開政府的推動作用,也是我們水頭石材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水頭的石材人具有一種精明、豪爽、敢闖、敢拼、會贏的精神,我們不排外,我們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們也走向五湖四海,才能夠為‘買世界、賣世界’奠定一個‘世界石都’的這種地位,這也是‘石材之鄉’向‘世界石材之都’轉變的幾個時代及精神力量所在。
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金沙
很多人都對于水頭這個沒有石材資源,卻成功做到‘世界石材之都’表示不解。這離不開水頭人的團結一心,早期水頭的石材企業大多是以家族式企業起家,依靠家庭成員之間的協作,依靠同族、同鄉的幫助而一步步發展壯大。在這過程中,也離不開政府和有關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水頭也不斷對外招商,特別是優秀的石材企業,與當地石材企業形成良性競爭,促使水頭石材產業穩步成長。
而如今時間來到了新的階段,新的經濟局勢和市場環境之下,水頭這個經歷了二十多年蓬勃發展的產業小鎮,在危機、生機與商機的碰撞擠壓之下向前。
對此,泉州市領導及南安市領導多次組織到水頭調研,與各行業協會、石材企業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發展。近期,泉州市委政研室調研組到水頭鎮商會調研石材產業發展情況時,泉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許友烈明確表達了此次調研組主要是想了解水頭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和發展方向,以及政府需要提供哪些相應的支持,才能讓水頭石材產業能夠更好的發展。
水頭鎮商會會長黃明經說道,南安市素有“中國建材之鄉”,與陶瓷、衛浴、消防器材等相比較,水頭石材產業是最晚發展的。隨著近幾年的持續發展,水頭的石材產量已經連續10年占了全國65%以上,現在水頭的石材年產值將近700億元,目前正以石材千億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不斷前進著。但與此同時,他也表明了水頭石材產業當前面臨的幾大問題。一是面臨全國各地的石材產業競爭,比如水頭人造石企業90%以上都轉移到廣西賀州,還有將來南通、云浮、天津、東北等地的有力競爭;二是國內的礦產資源還沒法開設進項發票;三是在全國環保的影響之下,上海、杭州等地的石材貿易商都轉到水頭,我們如何抓住機會,進一步增加水頭石材產業的全國影響力。
站在生產加工的角度,廈門市·南安市石材外經貿協會執行會長李海軍認為,雖然水頭是全球知名的生產基地和貿易基地,但生產加工工藝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政府能夠在水頭石材產業的轉型升級上,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那么將進一步加強水頭石材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水頭鎮人民政府副鎮長許錦鋒
水頭這幾年的發展因受到土地資源有限的影響,石材企業主要圍繞增量和企業技改去發展。比如提高企業廠房的使用率,從而彌補土地欠缺和企業用地緊張的問題。另外就是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的建設發展,目前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一期已經完工,正在推進二期及相應的招商工作。一旦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正式投入使用,將為南安‘鄉賢經濟’回歸工作做出很大的貢獻。
水頭鎮人民政府鎮長蔡清安表示,水頭作為世界石材之都,在推動石材變革、促進產業升級,既需要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也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水頭鎮人民政府鎮長蔡清安
石頭是個有靈性的東西,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水頭鎮注重石材創新轉型,致力于壯大集群規模。接下來仍將繼續加強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構建產業集群的分工機制;加快石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石材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創新轉型,持續提升產值規模;在橫向拓展產業鏈的同時,著力推進產城融合一體化和推進產業增長的生態化;不斷加強市場價格話語權、品牌地位等核心競爭力的爭奪,持續鞏固水頭在石材行業國際市場地位。
編后語
一個規模型支柱產業的發展背后,離不開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創造和改善生產要素階段,政府為水頭石材產業發展培育了健康的土壤,帶領石材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共同為水頭石材產業的優勢地位和全球影響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如何讓“買石頭,到水頭”更加擲地有聲,如何鞏固水頭石材產業的中心地位,仍需要政府和協會、企業共同發力。
原標題:水頭石記:支柱產業的背后力量
來源:石邦

政府主導企業牽頭
打造專業市場和展會
“沒有市場帶動,石材產業難成氣候。”這是所有石材人的共識。
時光溯回1997年,水頭鎮整體是怎樣一種景象呢?毗鄰的兩個鄉鎮中,官橋鎮是國內名氣很響的糧食基地,石井鎮的石材加工出口在南安也已獨占鰲頭多年。在地理位置上夾雜于二者中間的水頭雖然隨著經濟發展也開始小有名氣,但還沒能發展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支柱型產業。不僅如此,在1990年到1998年間,水頭石材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但當時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經營模式為主,生產相對粗放,市場繁華似錦,管理卻雜亂無章。
時任水頭鎮的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對整個產業進行了調研,并請專家前來“會診”,經過全面分析,總結出當時水頭已具備的優勢:一、交通優勢。水頭地處福廈公路邊,交通便捷;二、營銷隊伍優勢。當時水頭雖然沒有自己成規模的支柱產業,但卻有一群龐大的建材營銷隊伍分布在全國各地;三、水頭人天生的愛拼敢贏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基于此,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集團牽頭成立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從此水頭石材步入了一個專業的市場階段。

▲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集團牽頭成立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從此水頭石材步入了一個專業的市場階段。
市場建起來之后,馬路邊的“游擊隊”紛紛選擇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變成了正規軍,其中不乏東升、華輝等規模企業,市場管理更加規范。除了本地企業之外,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招商部還遠赴石材資源豐富的省市宣傳,吸引全國各地優質的石材企業紛紛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名號也逐漸廣為人知。
市場建立以后,在短短半年內就打響了水頭在國內的知名度,而且快速推動了水頭石材行業的發展與繁榮,實現了市場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依托閩南建材第一市場,首屆水頭石博會的前身,即“首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得以舉行。彼時萬商云集,熱鬧非凡的場面歷歷在目。一個展會下來購銷項目達227個、總投資11.2億元。南安市政府更是出面力邀各界要人和巨商與會,并發表演講,對市場怎樣形成、市場走勢如何、國際石材需求等進行全方位分析。
結合國際展會的平臺作用,水頭的石材企業不僅進一步開拓了國內外市場,也獲得了跟國外先進地區交流的機會。
招商引資集群發展
打造規模支柱產業
市場、產業、基地良性互動發展,成為了水頭石材產業迅速膨脹、高速發展的一大特色。通過市場的帶動和輻射,大大地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在水頭的涌動,吸引了眾多石材界精英入駐水頭投資建設。從2000年左右,許多著名石材企業——環球、康利、高時等紛紛入駐水頭這塊“風水寶地”,水頭也開始涌現出諸如東升、溪石、華輝等一批本地知名企業,帶動了石材產業的快速發展,水頭鎮逐漸成為石材產業聚集,產業巨頭群英薈萃的地方。

▲招商引資集群發展, 打造規模支柱產業。
隨后,南安市水頭鎮各級黨委和政府乘勝追擊,將筑巢引鳳作為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機制,抓住機遇開發建設一大批工業園區:2000年在五里橋南側利用沿海灘涂創建五里橋工業區;2002年創辦復線科技工業走廊;2003年在江崎和下店村創辦濱海工業區;2004年在西錦、康店、肖厝等村創辦了福山工業區;2005年在江崎、下店村創辦了海聯創業園。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工業園區建設引入外資企業100多家,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重點區域。
隨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模式的成功打造,澳盛大板市場、東升大板市場、高時物流國際石材交易中心、中閩石材商城、華輝精品市場、鵬翔石材城、海西石材城等專業市場相繼涌現,形成了你追我趕、競相繁榮的態勢。






▲隨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模式的成功打造,水頭涌現出了許多專業的石材市場。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石材產業的發展,水頭鎮大力促進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配套,使得與石材相配套的石材機械、輔助材料、磨料磨具、刀頭刀具、石工藝品等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石材產業供應鏈。
產業升級
政府協會嚴把環保關
作為中國石材生產第一鎮,水頭鎮石材企業早已超過了一千家。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近年來,伴隨著石材產能不斷擴張,粉塵、空氣、土地,甚至水資源等污染緊隨而來,水頭的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石材加工是南安重要的支柱產業,環保整治一直是區域產業最為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南安市水頭鎮等部門圍繞粉塵整治、廢水排放等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治理工作。隨著環保整治的要求趨嚴,在年初便全面組織開展了幾十場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關閉200多家“三無”石材企業。對一些壓濾站開口向外、群眾反應激烈或經常投訴、二次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停電停業整頓。

▲位于加工集控區的溪石新加工基地。
為了解決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而被關停的石材加工小作坊的生存問題,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正在水頭鎮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多家龍頭石材企業在永泉山建立環保設施完善的加工集控區。
據了解,早在2011年,南安市便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進行石粉碎石綜合利用。2011年起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為期5年并逐年遞增,用于扶持石粉碎石綜合利用科研項目、產業化項目和填埋場。
政策利好
助力產業做大做強
近日,根據《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的若干意見》(泉委發〔2015〕18號)文件精神,泉州市建設制造業強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2018年泉州市產業龍頭企業名單,其中共有30個石材及石材相關企業被確定為泉州市2018年產業龍頭企業。該文件指出,對年度工業產值超過10億元且增速達15%以上的產業龍頭企業,按當年比上年度企業新增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市、縣兩級留成部分的50%給予獎勵,由受益財政承擔。本次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帶動福建省經濟的增長,還對優化石材產業結構和促進石材產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十八屆水頭石博會上,時任泉州市長康濤(現任泉州市委書記)帶隊巡館,考察參展企業,詳細了解展會情況。

▲第十九屆水頭石博會上,泉州市副市長季翔峰、南安市委書記王春金、南安市長林榮忠帶隊考察。

▲南安市市委書記王春金到鵬翔石材城人造石生產基地調研。
而在今年10月,在福建省發改委、省經信委印發的《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千億產業集群推進計劃》(2018-2020年)通知中,27個產業集群被定為發展重點。其中,包括建材產業集群(泉州)。該通知明確表示,建材產業集群(泉州)以晉江南安建陶、南安石材、南安水暖廚衛為主導,依托南安經濟開發區、南安水暖廚衛產業基地、南安水頭石材產業基地等主要產業集中區,支持壯大建筑陶瓷、石材、水暖廚衛等行業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新型建材、高端定制、智能家居等產品。爭取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0億元。
進階路上
共同發展
從初始興起,產品演變,到專業市場建立的市場時代,展會連續舉辦的展會時代,再到提升企業文化和管理水平的現代企業時代和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低碳時代,以及效益加倍的大展會時代,每一次轉型的進階,得益于政府與行業協會,與石材企業的共同努力。

水頭石博會組委會總干事潘鵬章
在各個進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傾注了人力和措施,無論每個進程都離不開政府的推動作用,也是我們水頭石材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水頭的石材人具有一種精明、豪爽、敢闖、敢拼、會贏的精神,我們不排外,我們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們也走向五湖四海,才能夠為‘買世界、賣世界’奠定一個‘世界石都’的這種地位,這也是‘石材之鄉’向‘世界石材之都’轉變的幾個時代及精神力量所在。
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金沙
很多人都對于水頭這個沒有石材資源,卻成功做到‘世界石材之都’表示不解。這離不開水頭人的團結一心,早期水頭的石材企業大多是以家族式企業起家,依靠家庭成員之間的協作,依靠同族、同鄉的幫助而一步步發展壯大。在這過程中,也離不開政府和有關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水頭也不斷對外招商,特別是優秀的石材企業,與當地石材企業形成良性競爭,促使水頭石材產業穩步成長。
而如今時間來到了新的階段,新的經濟局勢和市場環境之下,水頭這個經歷了二十多年蓬勃發展的產業小鎮,在危機、生機與商機的碰撞擠壓之下向前。
對此,泉州市領導及南安市領導多次組織到水頭調研,與各行業協會、石材企業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發展。近期,泉州市委政研室調研組到水頭鎮商會調研石材產業發展情況時,泉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許友烈明確表達了此次調研組主要是想了解水頭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和發展方向,以及政府需要提供哪些相應的支持,才能讓水頭石材產業能夠更好的發展。
水頭鎮商會會長黃明經說道,南安市素有“中國建材之鄉”,與陶瓷、衛浴、消防器材等相比較,水頭石材產業是最晚發展的。隨著近幾年的持續發展,水頭的石材產量已經連續10年占了全國65%以上,現在水頭的石材年產值將近700億元,目前正以石材千億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不斷前進著。但與此同時,他也表明了水頭石材產業當前面臨的幾大問題。一是面臨全國各地的石材產業競爭,比如水頭人造石企業90%以上都轉移到廣西賀州,還有將來南通、云浮、天津、東北等地的有力競爭;二是國內的礦產資源還沒法開設進項發票;三是在全國環保的影響之下,上海、杭州等地的石材貿易商都轉到水頭,我們如何抓住機會,進一步增加水頭石材產業的全國影響力。
站在生產加工的角度,廈門市·南安市石材外經貿協會執行會長李海軍認為,雖然水頭是全球知名的生產基地和貿易基地,但生產加工工藝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政府能夠在水頭石材產業的轉型升級上,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那么將進一步加強水頭石材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水頭鎮人民政府副鎮長許錦鋒
水頭這幾年的發展因受到土地資源有限的影響,石材企業主要圍繞增量和企業技改去發展。比如提高企業廠房的使用率,從而彌補土地欠缺和企業用地緊張的問題。另外就是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的建設發展,目前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一期已經完工,正在推進二期及相應的招商工作。一旦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正式投入使用,將為南安‘鄉賢經濟’回歸工作做出很大的貢獻。
水頭鎮人民政府鎮長蔡清安表示,水頭作為世界石材之都,在推動石材變革、促進產業升級,既需要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也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水頭鎮人民政府鎮長蔡清安
石頭是個有靈性的東西,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水頭鎮注重石材創新轉型,致力于壯大集群規模。接下來仍將繼續加強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構建產業集群的分工機制;加快石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石材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創新轉型,持續提升產值規模;在橫向拓展產業鏈的同時,著力推進產城融合一體化和推進產業增長的生態化;不斷加強市場價格話語權、品牌地位等核心競爭力的爭奪,持續鞏固水頭在石材行業國際市場地位。
編后語
一個規模型支柱產業的發展背后,離不開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創造和改善生產要素階段,政府為水頭石材產業發展培育了健康的土壤,帶領石材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共同為水頭石材產業的優勢地位和全球影響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如何讓“買石頭,到水頭”更加擲地有聲,如何鞏固水頭石材產業的中心地位,仍需要政府和協會、企業共同發力。
原標題:水頭石記:支柱產業的背后力量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