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省級和各級環保會議有關要求,保護綠水青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石井鎮“重拳出擊”,組織各村(居)進行環保巡查,對“三無”石材企業進行全面摸底排查,通知無環保手續或無污染治理設施的企業立即停產,對經發現仍違規生產的企業立即采取強制關停措施。
6月5日上午,石井鎮組織駐村工作隊、環保站、國土所、行政執法中隊、供電所等部門再次依法對多家“三無”石材加工廠進行強制拆除,拆除面積總計1670平方米。
拆除“三無”石材加工廠違法搭建
對“三無”石材加工廠的機臺進行破壞處理
拆除“三無”木材加工廠違法搭建
拆除違法搭建住房
6月5日下午,鎮環保站、供電所出動執法車輛三輛,執法人員20多人,依法對數家污染企業、“三無”企業采取停電措施并貼封條。
本次行動,還針對違法占用道路堆放石料及石材廢料進行強制清除。下一階段,石井鎮仍將繼續加強對道路兩側違法堆積占用清理力度。
接下來,石井鎮黨委、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全方位開展聯合執法,對無視法紀、管理松散、偷排偷放,胡亂占道堆放的企業和行為人依法從重打擊,始終保持從嚴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全鎮上下進入實戰狀態,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為石井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撐。
石井鎮環保舉報電話
舉報電話1:
0595-86086571
舉報電話2:
0595-86030686
“石井”地名,來自境內白鶴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宋代設石井津,包括現在晉江市的安海、東石、水頭;置巡檢司位于現今晉江安海鎮,屬太平鄉崇教里及福興里。元、明、清分屬四十一都至四十四都。明初建靖海寨,抵御倭寇。明末清初,曾歸廈門(思明)管轄。
清順治十八年,歸南安縣。民國17年置石井鎮,至民國35年期間先后屬第四區、第三區。民國35年置延平鄉。
解放初屬第十一區。1956年置石井區(包括現在水頭鎮部分地區)。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年底更名為石井公社)。1961年改石井區。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鄉,同月改鎮。
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閩南古津石井鎮,位于福建東南沿海最南端,與金門僅距6海里。石井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也是閩東南海峽西岸的海上對外交通要沖。東隔馬江毗鄰晉江東石,南臨浯江遙對金門,西連龜山與廈門翔安巷東接壤,北與水頭交界。全鎮陸地面積8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72500多人,外來人口30000多人,旅居海外僑親和港澳臺同胞6萬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石井人民秉承先人艱苦創業的成功精神,圍繞建設“現代化港口城鎮”的總體目標,立足港口優勢,挖掘區位潛力,壯大“石材、石化、航運漁業、新型輕工、旅游”五大支柱產業,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4年,完成工商稅收2.26億元,年總供電量超5億千瓦時,經濟實力位居全省農村50強鄉鎮第4位。多次獲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授予的各種榮譽稱號,是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和“福建省第八屆文明鄉鎮”。
來源:今日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