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是中國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它永不重復,一石一座巧構思,自然天成,是疊置假山,建造園林,美化生態,點綴環境的最佳選擇,是一勞永逸的綠色工程。
太湖石因盛產出于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而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后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
江蘇太湖石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昆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安徽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該石體形大小懸殊,既有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石內常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其數量多,分布廣。該石孔洞圓潤,孔洞之多、孔洞之圓、孔洞之光,堪稱“類太湖石”之冠。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學者王澤生評價道:“景乃石之太湖蘊也”。
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外形大體上與南方太湖石相似,但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與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玲瓏有所不同。其次它的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且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得小孔而少有大洞,體態嶙峋透漏,一般用于修筑疊石假山。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現置放于頤和園樂壽堂對面的那塊著名的敗家石便是產自房山的北太湖石。
浙江太湖石
浙江太湖石是指占太湖面積10%的浙江所產,指產于環繞太湖的湖州、長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長興所產最為有名。目前浙江太湖石由石炭系黃龍組與船山組、二迭系棲霞組、二迭系長興組、三迭系青龍群等碳酸鹽巖形成。分布于煤山盆地四周、白峴鄉等地。總面積可達77平方公里以上,可供開采量約7000萬噸。
老地質工作者曾有詩云:瘦奇漏透集一身,海陸蒼桑億年痕,若問珍稀何處有,太湖兩岸白峴村。其中的白峴村所指就是今天的長興縣白峴鄉白峴村。其中長興組灰巖與青龍群灰巖在煤山葆青至新槐一帶出露最完整,已設立了世界級標準剖面(金釘子),設立了國家級保護區,并建立了國家地質公園。
五井太湖石
五井太湖石主要分布在臨朐縣五井鎮政府駐地以南的山地丘陵中。該石因地殼發生變動而半暴露于陸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頭上浮有海藻類化石,極其珍貴。其石色灰白,豐潤光潔,質堅而脆,叩之有聲,形態各異。
五井太湖石沒有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和玲瓏,但它質地很堅硬,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具有一定的韌性,外觀顯得比較沉實,石感渾厚雄壯,體態嶙峋透漏,是用來修筑疊石假山、園林古建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具有較高的觀賞、使用和收藏價值。
留園內的傳奇太湖石
千百年來,太湖石能成為玩石者的心頭好,更是因為它傳奇的經歷,留園的冠云峰便是其中之一。冠云峰既高且瘦,有亭亭玉立之姿,其高度在全國名峰之林中也獨占鰲頭。它凌空直上,孤立中庭,孤峙無依,景效特佳。筆者在《留園》畫冊里,從南朝詠石中給它借來一個詩意的品題:“獨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從正立面看,冠云峰還具有可貴的宛曲之美。這仍可將其分為三部分,并進一步具體結合透、漏孔穴之美來品賞其形象、風格之美;
其上部秀瘦宛轉地往東扭,具體地看,其西半棱角峭硬,伸出的端點極其尖利,如鷹嘴,似虎牙,生動奇詭,但是,在總體上由于東半的戶牖敞豁而顯示出一種明朗空靈之美;
其中部則往西扭,偏離了全峰的軸線與重心。其東半尚較平易,西半則面如削成,而孔穴極不規則,奇異錯綜,層次豐富,而且均往左下斜拖,孔內層棱起伏,險象環生,因而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險怪詭幻之美;
其下部又大幅度東扭,使全峰復歸于體態的平衡與重心的保持,從而倍增了峰石的姿態美。石正面又有一大孔洞,洞內黝黑,似恍似惚,真可謂“牙然劍門深”了,它使整個下部呈現出一種峭硬深邃之美。
冠云峰盡管細部峭硬險怪,但整體上具有秀拔宛轉的陰柔之美,特別是那縱向伸展的瘦長體型,扭轉成“S”形的窈窕姿態,有極佳的觀賞效果,這是江南三大名石不可與其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