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遠眺,放眼盡是不會隨季節而消融的“積雪”,白皚皚的一片,綿延起伏,似乎沒有盡頭;俯視,如歐蕾咖啡般的小瀑布緩緩落下,又漸漸匯成一條條奶油色的小河,蜿蜒漫流,想必是昨夜經歷了一場大暴雨;身旁,采石工正用金剛石刀具切割崖面,“積雪”飛濺而出落在他們身上,仿佛剛參加完砸蛋糕派對,衣服鞋子沾滿“奶油”,身后來往穿梭的卡車上裝著他們的勞動成果,那是大片大片的“奶油花”—價值連城的大理石。
“從附近任何一座城鎮的海灘上,抬頭就能清晰地看到如白雪覆蓋一般的大理石山頂。”500多年前,年幼的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Buonarroti)隨父親搬到這座位于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卡拉拉(Carrara)小城時,發出了如此感嘆。實際上,山上眾多采石場中,曾經有一座屬于他的父親。在石匠的影響下,他學會了如何使用錘子和鑿子,親眼目睹了白色石塊如何在自己的雕琢下幻化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成年以后學習雕塑藝術,契機大概也來源于此。他最出名的作品—《大衛像》,就出自卡拉拉山上的大理石。但其實他心中還有一個更瘋狂的愿望—將整座山都雕刻成塑像。“如果我可以再活上4倍長的壽命,我一定動手實現這個瘋狂的夢想。”晚年,他在日記中如此記錄。
卡拉拉被譽為“白色大理石之鄉”“大理石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大理石交易和加工中心。這座美麗的小城似乎從不吝嗇展示這一“屬性”,因為“Carrara”一詞在拉丁語中即意為“石礦”。如果你想要看看這座深得米開朗琪羅重視的采石場,卻又苦于無法親臨現場,那不妨看看《007:大破量子危機》解解饞,片中的車輛追捕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而從這里采集出的大理石,會被運往世界各地,化為麥加的清真寺屋頂、鹽湖城摩門教的祭壇、華盛頓特區的和平碑,甚至是摩根大通紐約總部的大堂地面、金·卡戴珊婚禮上的家具等等,以不同的形態彰顯著財富、權力、身份和地位。
歲月流轉“情”不變
卡拉拉大理石為何那么受歡迎?主要歸功于其獨特的物理結構!“這種大理石略顯粗糙,是砂糖狀結構,比其他大理石更易切割。”卡拉拉國際石材及機械公司(IMMCarrara)的石材市場專家顧問馬可·拉戈內(MarcoRagone)表示,“正因如此,古代雕塑家們對這種大理石青睞有加。”
有意思的是,大理石身上令人著迷的白色,恰巧是在黑暗中誕生的。數百萬年前,地殼中原有的巖石經過高溫、高壓作用形成了變質巖,地殼的內力作用促使原來的各類巖石發生質的變化,原有的結構、礦物成分發生了改變,形成了以碳酸鈣為主的巖石結構。這些白色的結晶原本沉睡在大洋底部,卻在許多年后的一場地殼運動中慢慢上升,形成了南歐的諸多山脈,一些地區的上升幅度高達6000英尺(1828.8米),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脈就在其中,山上的大理石就是這樣出現在人們眼前的。
不過,歷史上最早的大理石建筑其實出現在希臘,用希臘大理石制成,后來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羅馬雕塑家們開始尋找本國首都周邊的礦脈,才發現了卡拉拉的大理石礦脈,并稱之為魯尼(Luni,當時卡拉拉所在地區的名字)大理石。此后,卡拉拉大理石開始廣泛運用于羅馬建筑物,并最終取代了希臘大理石。那個時代,古羅馬人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采掘這里的石料,為的是建造帝國權力的標志性建筑:萬神廟、斗獸場、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古羅馬開國皇帝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GaiusOctaviusAugustus)就曾驕傲地宣布,他繼承了一座石頭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城。
到了13世紀,雕塑家尼古拉·皮薩諾(NicolaPisano)用卡拉拉大理石打造了當地洗禮堂的座椅、大教堂的主教座。此后,眾位藝術大師紛紛效仿,爭相選取這種大理石作為創作原材料。16世紀時,米開朗琪羅同樣用卡拉拉大理石創作出《大衛像》和《哀悼基督》,更是讓卡拉拉大理石進一步聞名遐邇。但它真正蜚聲全球,還是在二戰之后。1950年代起,卡拉拉大理石的開采商們遠赴他鄉,一方面是為了出口本地的大理石,另一方面是為了進口其他石材,如縞瑪瑙、黑色大理石等。一時之間,卡拉拉成為了石材市場,而且愈發國際化。
不僅如此,除了蘊藏著最深、最純礦脈的大理石礦洞,卡拉拉的大型露天采石場也越來越多,標志著卡拉拉石材業的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開采技術也在不斷進步:1950年代,大理石原料全靠滑輪和絞盤來輸送;而今,以前的工匠們成為了企業家,紛紛投資購入金剛石鋸條、高壓水槍切割工具等。
眼下,卡拉拉憑借濃厚發達的大理石工藝文化,成為了全球石材的樞紐。全球各地的開采商都將大理石送來此地,借助當地工匠的精湛技術和工藝打造出理想成品。“即使在今天,如果開采商想在市場上推出一款新石材,卡拉拉依然是必經之地。”拉戈內說。
財富流動風向標
攝影師盧卡·洛卡特利(LucaLocatelli)曾通過照片記錄生活在卡拉拉、從事大理石開采工作的人們及其生活。“這是一個獨立的、與世隔絕的世界,它美麗、怪異,又充滿著嚴峻的氣息。”他說。在他的鏡頭下,工業和自然在這個白色世界完美融合,螞蟻般細小的工人站在崇山峻嶺之間,有的在用電鋸開采,有的像交響團指揮家一樣指揮著拖拉機……
從開采工具來看,如今比古羅馬時代,奴隸手舉鎬和釬子開采,而后用牛運輸先進多了,然而從傳授方式來看卻沒多大改變,依然是父傳子,估算石頭的重量和移動靠細心傳授、精心觸摸。只見采石工人把手掌貼在巖石表面,感受巖石的溫度,似乎巖石是活生生的、巨大的野獸。
75歲的石匠巴拉蒂尼(FrancoBarratini)擁有著名的“米開朗琪羅巖洞”,這里出產最珍稀、最潔白的卡拉拉大理石。顧名思義,這里是米開朗琪羅的最愛,他會親自來這里挑選石材,開采后運往他的工作室。采石場旁的一個車間里,靜臥著一座巨大的雕塑—未完工的《大衛像》。傳聞,這座雕塑完工后將被擺放在佛羅倫薩領主廣場,代替已損壞的那座《大衛像》,大理石本身也跟原始《大衛像》來自同一地。巴拉蒂尼伸出一雙粗糙的大手撫摸著《大衛像》的脖頸,說:“我12歲開始在采石場工作。男孩子剛入采石場的時候被稱作‘娼妓’:必須干別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兒。我運過水,搬過石頭,我就是奴隸,我是地球上最貧窮的孩子。”他身后,盧尼戈納的板栗林覆蓋著通往海岸的陡峭群山,著名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ByssheShelley)就在下方的勒里西灣辭世。
任憑歲月流轉,大理石的歷史不論何時都是人類財富史流動的風向標。從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再到20世紀的紐約,大理石的流動從未停止。如今早已不再局限于200英里外的羅馬或700英里外的倫敦,而是流向了3000英里外的阿布扎比和4000英里外的孟買,甚至是5000英里外的北京。
卡拉拉大理石本身的歸屬也在發生著改變。2014年,在沙特阿拉伯地區以建造清真寺著名的本·拉登集團購買了卡拉拉最大采石場的大部分股權,使得大理石作為建筑材料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地區流動。“使用量很有可能會繼續增加,我相信集團把它看作是戰略性投資,并計劃開始就地制作大理石的生意,而不僅僅是采挖工作。”該集團采購的代表律師安東尼奧·門基尼(AntonioMenchini)說。而在更早前的2010年,阿聯酋建筑公司Depa收購了卡拉拉石材開采承包公司CarraraMiddleEastIndustrial。
當然,大理石這一路走來并非一路順境,卡拉拉也不能幸免,譬如羅馬帝國滅亡后、基督教興起前無人問津,又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詬病華而不實,更別提進入21世紀后新興國家以低廉的材料價格成為卡拉拉的強勁對手……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材出產國,但卡拉拉依然掌握著高端大理石市場。所以當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大理石風潮宣布華麗回歸之時,才出現了大理石新興出產國紛紛投資卡拉拉采石場的現象。新興國家已成為卡拉卡塔(Calacatta,產自卡拉拉,具有黃色紋理,只有極少數礦洞可以開采出來)大理石的最大買家。2008年至2013年期間,這種大理石的需求量增了3倍,每年價格增長近7%。
新興國家如此,發達國家也不落人后,后者對1980年代的設計風格重新展現出濃厚興趣。邁阿密設計展覽會DesignMiami設計師兼總監羅德曼·普里馬克(RodmanPrimack)就曾表示:“度過經濟衰退危機之后,人們更愿意購買經久耐用的經典奢侈產品,因為它們的高昂價值以保持多年。”不過,大理石的運用形式不再像1980年代那樣浮華:如今,所有的現代家具品牌都推出了大理石餐桌,還出現了大理石整體建筑,如2008年竣工的奧斯陸歌劇院。卡拉拉大理石的用途也越來越多樣化,設計師甚至采用這種原料來生產眼鏡。
現在,卡拉拉每年出產100萬噸大理石,僅占年產量1.4億噸石材市場的一小部分。根據卡拉拉國際石材及機械公司的調查,大理石的售價增勢迅猛。以2015年為例,每噸大理石石材售價比2014年增長了24.4%。卡拉拉所在大區托斯卡納(Toscana)順應這股潮流,于2010年通過了鼓勵采石場就地加工至少一半大理石石材的法規。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成效顯著:2015年,托斯卡納的地區生產總值中,有25%來自大理石工業。
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拉雖然以產大理石而聞名,旅游業也越來越受歡迎。近年,意大利開設了多條專題大理石旅游線路,每年來礦山參觀的世界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既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例如原大理石鐵路的路線,游客通過瓦拉內部的橋梁,先是能看到用巖石挖成的畫廊,進入采石場后,能看到模擬的古羅馬時代卡拉拉大理石開采場景:采石工人挖出石材,而后將大理石一字排開放在數十個木撬上,再由幾十名工人將其往下游拖運,直到到達魯尼港口……卡拉拉還成立了相關學院和博物館,定期舉辦大理石技術博覽會,讓更多人了解到當地的大理石傳統工藝。
跟北美木材、南極冰塊等古老資源一樣,大理石并非無限的資源,遲早會有被用盡的那一天。意大利人就曾經抗議,卡拉拉大理石的開采已經達到毀滅性的程度。然而大理石特殊的屬性決定了即便它從阿普安阿爾卑斯山頂消失,也不會在地球上滅亡,它們將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或許你的家中就藏著一片。
來源:意大利考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