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期間,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耕地保護、山體修復治理、綠色礦山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用地企業誠信法治建設等方面工作推出五個科普專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和自然資源市情,引導社會公眾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本期為第三個專題——
打造綠色礦山 建設綠色泉城
綠色礦山是指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范圍內,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里、落實在行動上,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加強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和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持續開展整頓規范、整合提升、整治改造,基本扭轉了“小散亂”開發局面,礦山布局和開發格局日趨合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逐步規范,為省會經濟社會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
試點先行,發揮示范效應
在已有4家礦山列入國家綠色礦山建設名錄基礎上,在平陰、章丘選擇了6家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礦山作為試點,要求企業對照審查通過的綠色礦山方案制定推進計劃表,市局、區縣局和礦山企業實施“三方掛圖作戰”,嚴格按時間節點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經過一年奮戰,試點企業綠色礦山建設初見成效。2019年11月6日,在我市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區縣平陰縣召開了全省綠色礦山建設經驗交流會,試點礦山形成的可推廣典型模式受到有關專家的充分肯定,起到了良好示范帶頭作用。
平陰山水綠色礦山建成后效果圖
因地制宜,鼓勵企業創新
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在提高產品附加值、拉長資源產業鏈上下功夫。比如,平陰山水引入了路王漿技術和卡車智能調度系統,魯碧和玫瑰建材大力推進非金屬礦物精深加工,魯平建材引入了納米碳酸鈣生產線,都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邊坡恢復治理方面,玫瑰建材、平陰山水等采用客土噴播防護,均取得了很好效果,實現了礦區環境生態化。山東魯碧建材有限公司小上峪石灰巖礦通過技術改造手段,建成168萬噸石灰石廢巖綜合利用生產線,一是充分利用剝離廢巖,基本實現廢巖綜合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二是從入破口到成品倉全部封閉,杜絕揚塵污染。三是使用立體式高空皮帶輸送礦石,減少土地占用,提升礦區綠化面積。
168萬噸石灰石廢巖綜合利用生產線
168萬噸石灰石廢巖綜合利用生產線
智能高壓噴淋系統
路王漿道路
客土噴播防護邊坡
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環境
綠色礦山建設初期,面臨環保設施達標、生產設備更新、礦區環境優化等具體工作,資金投入較大,部分企業對綠色礦山建設存在抵觸情緒。我市積極探索鼓勵支持與監督考核并舉的新路子,對實行總量調控礦種的開采指標、礦業權投放,優先向綠色礦山傾斜;對符合條件的大中型綠色礦山,可以協議方式出讓深部礦業權,多數企業實現了“讓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契機,借機起勢,促進我市新一輪礦產資源整頓整合,進一步調整礦業產業布局,通過市場競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盡快轉向效益型、集約式發展。山東濟鋼環保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弓角灣村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即為在此背景下新設礦山,生產規模1000萬噸/年,為全省最大規模露天開采礦山,以“國家級綠色礦山、資源利用率100%、數字化礦山、高新技術礦山企業”高定位建設,力爭2020年底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
章丘弓角灣礦建成后效果
廣泛宣傳,推廣典型經驗
平陰縣綠色礦山示范區“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支持”的四位一體治理建設格局及“礦業換產業、資源配項目”的礦業服務平臺模式被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帶動了露天開采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積極性。馬莊鐵礦自主研發的“大水礦床近頂板灰巖帷幕注漿堵水采礦技術”和“全尾砂無動力深錐濃密膏體制備充填技術”,分別入選第三批及第五批《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為探索無公害采礦的綠色發展模式作出了積極貢獻。
充填站
自動化控制中心
高壓充填泵
信息來源: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綜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