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近年探獲新增金資源量265噸,2025年前黃金與寶玉石產業可望形成新的千億產業
長沙晚報訊(記者 陳煥明 實習生 賀紅)在湖南中部,有一條金礦橫貫東西,從地圖上看就像人身上一條長長的腰帶,所以被形象地稱為“金腰帶”。記者從昨日召開的江南造山帶(湖南段)金礦成礦規律及深部找礦研討會上獲悉,未來5到8年,湖南黃金資源儲量將超越1000噸大關,規劃在2025年之前使湖南省黃金與寶玉石產業的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再造一個千億產業。
預測湖南黃金資源潛力2000噸
據湖南省地勘局局長葉愛斌介紹,湖南以“有色金屬之鄉”著稱,是繼山東、河南、江西、云南、內蒙古之后全國第六個黃金年產量超20噸的省份,湖南黃金集團躋身全國“十大重點黃金企業”第五名。
江南造山帶湖南段作為華南地區構造轉換的重要構造部位,地質作用過程極為復雜,成礦地質背景得天獨厚,成礦條件極其優越,金礦較為集中,形成一根“金腰帶”。近年來,湖南省地勘局在江南造山帶湖南段做了大量工作,發現了大大小小20多處礦產,初步形成以會同—炮團地區、溆浦—金石橋地區、沅陵—桃江地區、醴陵—瀏陽地區、連云山地區等5處大中型金礦資源基地;探獲新增黃金資源量265噸,依據現有的地質工作程度和目前控制的資源儲量估算,預測湖南黃金資源潛力2000噸。
大型礦床找尋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來,我國金礦事業蓬勃發展,黃金年產量連創新高,其中山東黃金年產量躍居全球第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湖南金礦還以礦點多、儲量偏小為特點,近年來在大型礦床找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出席研討會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劃室主任、首席科學家肖克炎介紹,位于湘東北的萬古金礦區經過20多年的地質勘查,累計探獲金資源儲量150噸,礦床規模已達超大型,預測萬古金礦床2000米以淺金資源潛力可達500噸。
“地球物理應用對于湖南金礦找礦工作至關重要,因為找礦工作不僅是在地表進行,還要深入到地球地脈進行勘探,研究整個巖石圈的地質構造。”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靶區勘探中心主任馬克·杰賽爾教授對金腰帶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認為湖南提出“金腰帶”計劃,并給予資金支持,這對于金礦成礦的勘查開發工作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2025年前打造千億黃金寶玉石產業
記者了解到,湖南黃金集團作為黃金、有色金屬開采加工的綜合性礦業集團,自2006年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勘查探礦資金13.9億元,探獲新增資源儲量黃金121.6噸,2012年至2015年,在湖南省平江縣黃金洞及萬古礦區深邊部新探獲黃金50噸以上。
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尹學朗告訴記者,湖南將加快金礦成礦帶深部找礦勘查工作,以樹形象、跨千噸、過千億為“金腰帶”深部探測工程的目標,從而提升湖南黃金和寶玉石在全國的影響力。根據規劃,未來5~8年之內,要使湖南黃金資源儲量超越1000噸大關,并在今后一個時期,每年實現50~100噸的增長。在2025年前,規劃重點發展黃金與寶玉石、礦泉水、新興非金屬等產業,其中,黃金與寶玉石產業的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再造一個千億產業。
延伸閱讀:
什么是“金腰帶”?
華南板塊由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在大約武陵期一雪峰期(約距今10億至8億年之間)拼貼形成的,此次運動為增生造山一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帶,華南板塊從而進入板內演化階段。 “江南造山帶”呈弧形橫跨桂北、黔東、湘西、湘北、贛北、皖南以及浙北等廣大區域(長達1500 km,寬約200 km)。
華南板塊由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在大約武陵期一雪峰期(約距今10億至8億年之間)拼貼形成的,此次運動為增生造山一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帶,華南板塊從而進入板內演化階段。“江南造山帶”呈弧形橫跨桂北、黔東、湘西、湘北、贛北、皖南以及浙北等廣大區域(長達1500 km,寬約200 km)。
“金腰帶”沿江南造山帶湖南段展布,以隆起的山脈為主,有連云山、幕阜山、雪峰山、武陵山、八十里大南山等,形成一條“反S型”的條帶橫亙湖南,延伸近 500 公里。金腰帶礦產資源豐富,廣泛分布,主要有金、銅、鉛、鋅、鋰、鈹、鈮、鉭等。由于江南造山帶湖南段分布的金礦資源量極為豐富,集聚了湖南90%以上的金礦,且成帶狀分布, 因此被譽為湖南的“金腰帶”。
金遍布整個江南造山帶湖南段,儲量巨大,淺金遠景資源量有望達到3000 t。按照目前黃金市場價395元/g,經濟價值估算能達到1,185,000,000,000(1.18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