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在鄭州召開2021年全省自然資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會議指出,近年來,該廳注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優化礦山布局,科學規劃23個露天礦山開采區,堅持“關小上大”,完成22個大型建筑用砂石料類礦業權出讓。全省共完成礦業權出讓39個,交易金額149.18億元。大力推進5G礦山建設,焦作5G礦山綠色智能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榮獲全國5G應用大賽一等獎,實現河南省該領域零的突破。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塑礦業權審批流程,省市縣三級礦業權申請審批“一網通辦”,實現“最多跑一次”。
相關閱讀:官宣:河南省泌陽縣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出讓成交結果公示
據了解,2020年5月26日河南省泌陽縣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出讓成功!河南省泌陽縣李木林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掛牌出讓進行現場競價。參加報名企業16家,現場參與競價12家,最后泌陽中聯新材料有限公司競得采礦權。采礦權出讓起始價53444.11萬元,成交價55000萬元。 河南省泌陽縣黑石板溝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掛牌出讓進行現場競價。參加報名企業16家,現場參與競價12家,最后泌陽中聯新材料有限公司競得采礦權。采礦權出讓起始價43586.65萬元,成交價83000萬元。河南省泌陽縣劉莊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礦權掛牌出讓進行現場競價。參加報名企業16家,現場參與競價12家,最后泌陽中聯新材料有限公司競得采礦權。采礦權出讓起始價14473.83萬元,成交價15900萬元。
2020年6月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兩宗砂石礦權成交:偃師市府店鎮東山建筑石料用白云巖礦采礦權,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以94200萬元成交,年產砂石2000萬噸,可采儲量31063.16萬噸;偃師市府店鎮西山建筑石料用灰巖(白云巖)礦采礦權,洛陽西芝建材有限公司以77300萬元成交,年產砂石1500萬噸,可采儲量灰巖礦8668.07萬噸,白云巖礦16586.03萬噸。在礦山出讓前,偃師市政府對礦區周邊道路進行了提升,并制定了周邊原有礦山的修復方案,費用由出讓的兩宗礦權競得人承擔,其中:東山礦區競得人共需分攤約5.98億元,西山礦區競得人共需分攤約5.57億元。
圖片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提出,2021年,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礦產開發布局持續優化,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基本建立。
2021年,該廳把重規模向重效率轉變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著力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常態化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嚴格“三率”指標管控,積極推廣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企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共同治理機制。深入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嚴格執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制度,積極推進“凈礦”出讓,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配置效率。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提出,把實現由重開發向重保護轉變作為重點目標之一, 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保護修復擺在礦產資源管理首位,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自然生態保護,加快推進礦業綠色發展。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該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針,真正把保護修復貫穿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始終,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啟動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生態廊道試點全線實施,上段礦山綜合整治、下段灘區綜合整治加快推進。“三山”整治行動成果豐碩,超額完成“三區兩線”廢棄露天礦山恢復治理。“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共完成治理10.44萬畝,全面完成重點城市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任務,修復治理12.22萬畝,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92家,省級綠色礦山162家,居全國第一。其中,在2020年,積極謀劃總投資246億元的10個重大項目,申報進入中央重點生態保護修復資金項目儲備庫。實施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工程,總投資63億元的南太行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項目已完工80%,完成礦山修復37萬畝。爭取國家資金2.25億元,實施京津冀、汾渭平原和黃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整治工程,完成廢棄露天礦山修復3.3萬畝。
2021年,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將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圍繞“三山四流域”,突出安全功能、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構建多方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資金投入機制,鼓勵各地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十四五”礦產資源規劃編制,高質量完成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在三條控制線外區域,優化調整礦產開發布局,構建重點突出、集聚開發的勘查開發格局。常態化開展礦山綜合整治,抓好露天礦山集中整治后續工作,深入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重點抓好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加大力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面落實綠色礦山建設激勵機制和已建成綠色礦山監督機制。同時,加快黃河流域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沿黃各市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集中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把礦山變青山,讓礦區成景區。此外,在今年年底前評選表彰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先進縣(市),在資金下達、資源配置方面給予傾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