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現在中國每年60%以上的石材都由這里出口銷往世界各地,然而在石頭王國內卻沒有一座可以出石頭的石頭山,甚至連最普通的花崗巖和大理石都沒有,那么他們是如何演變為中國石材界第一的城鎮呢?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福建南安水頭鎮。
南安水頭鎮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泉州市的南大門,建國初期的水頭鎮還是由隔壁的石井鎮統一管轄,在過去叫水頭公社,當時的水頭公社主要是從事的是集體農業生產的工作,沒有任何基礎工業,在泉州一帶算是較為落后。一直到了1985年,水頭公社才被改為了水頭鎮。
80年代我國剛剛開放了個體戶經營,礦山也被允許被私人承包開采,在過去沒有重型機械,挖出來的石塊全部需要通過人力抬到車上,除此之外還要面臨爆破和粉塵的危害,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行業,水頭人就是從采礦開始進入石頭業,后來漸漸的發展壯大。
在福建民間流傳這么一句話,在福建的富商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泉州,從宋代開始,泉州就是福建商業最繁華的地方,當地人的商業意識培養比較早,所以在閩南地區一直都流傳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加上泉州港在1200多年前就開通了對外貿易,這使得閩南人更早的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所以眼界也特別開闊。
80年代的個體戶生意那真是好做得不得了,石材行業更是如日中天,當時全國各地都在搞開發建設,基本上商家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采購商們都是拿著現金跑到原產地去拿貨。
在當時水頭隔壁的石井鎮因為盛產花崗巖,吸引了很多采購商前去看貨,然而從泉州下火車到石井,水頭是必經之地,就這樣在水頭鎮的國道邊上開起了上百家石頭加工坊,過去只要在店里裝兩臺切割機,再叫兩個工人就是一家工廠了,然后根據客戶要求,把荒料切割成相應的尺寸,在90年代一個家庭作坊的年營業額可以做到四五十萬。
圖片
然而任何生意增長太快都會進入衰退期,錢太好賺,跟風的人也越來越多,過去的水頭鎮缺乏龍頭企業,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一遇到同質化的競爭,就只能相互打價格戰,而水頭當地又沒有礦石資源,在成本和技術上都沒有優勢,所以火了沒幾年就進入了衰退期。
到了1993年,水頭鎮成立了水頭商會,實行抱團發展對外尋找商機,因為水頭處在閩南金三角中心位置,到廈門港只有不到一小時車程,距離泉州港只有30幾公里,通過海運可以把國外優質石材引進回國內。
比如意大利盛產白色大理石,他們就到意大利去收購,不但價格便宜,跨國海運的成本甚至比福建到江西的陸運還便宜好幾倍,漸漸的從意大利到土耳其再到印度,幾乎所有盛產石頭的國家,都遍布著水頭人的足跡,只要哪里有石頭,那里就一定有水頭人。
到了1998年,水頭鎮成立了福建第一個建材市場,從此開始那些原本開在街邊的家庭作坊都被整合進了石材產業園,整體形象好了,外國人漸漸的就喜歡到水頭來采購中國的石頭,一些發展較快的企業開始到國外資源豐富的地方去購買礦山,這樣一來大大拉低了開采成本,讓水頭形成了一座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石材王國。
現在在水頭鎮注冊的石材企業多達2000多家,全鎮1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半以上的產業都來自石頭加工業,或是用來堆放石頭的港口和倉庫,鎮內的常住人口達到21萬,其中有十多萬人都在從事石材加工的工作,他們憑借著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把一座從來不產石頭的小鎮,變成了聞名世界的石材集散中心,如今的水頭鎮位列中國千強鎮第39名,是福建城鎮榜單上的第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