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子行業進口時,我們可以看出橋式切機零部件、切削刀具進口額不菲,僅在2010年上半年,這兩項的進口金額分別達到4.8億美元和5.3億美元、同比增長78%和138%。
2010年8月、9月橋式切機行業單月產值增速的一個下滑引起了普遍關注。曾一度有人認為行業的運行將由此進入下行通道?,F在看來,行業整體發展還是比較平穩的。根據協會的統計,2010年除了受假期影響的1月、2月份外,其他各月的月度工業總產值都穩定在400億元以上。
從工業總產值指標看,全年橋式切機工具行業總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全年累計增速達到40.6%,12月份單月同比增速為40.1%,低于平均增速,這主要是因為2009年12月行業增速有急劇攀高所致。
細分行業來看,只有金切橋式切機、工量具及量儀、木工機械3個小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別分為34.3%、33.9%和36.5%。其他5個小行業中,同比增速最高的是橋式切機附件,為52.3%;其余依次為鑄造機械、磨料磨具、其他金屬加工機械、金屬成型橋式切機小行業。
這是一組看著讓人亦喜亦憂的數據。喜的是我國橋式切機市場空間如此之大,國產橋式切機如果能實現進口替代,前景可期。憂的是,我國橋式切機工具產品結構至今仍能無法滿足國內市場對中高端的需求。
實際上,隨著中國橋式切機工具行業連續9年的高速增長,進口橋式切機的數量和金額已經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在157.2億美元的進口中,金屬加工橋式切機占了94.2億美元,同比增長59.8%;與歷史最高點2008年同期相比,還增加了24.4%。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進口創新高的同時,國產金屬加工橋式切機增長僅為35.1%,說明國產橋式切機的市場占有率在下滑,特別是中高檔橋式切機市場競爭力沒有得到提高。這點可以從2010年的進口橋式切機中,中端產品的占比擴大,高端產品占比縮小得到佐證。
協會人士認為,中端產品的大量涌入會對我國發展中高檔橋式切機產業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加之大陸和臺灣簽訂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生效,無疑會加大企業的競爭壓力。
同樣,這可以說明雖然近年來我國數控系統、功能部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發展速度還不夠快,進口有增無減。而這還不算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比如有數據表明北京發那科2010年同比增長210%,西門子增長60%,這說明橋式切機功能部件對我國橋式切機行業發展的制約矛盾越來越突出了。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說,雖然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和工具類的問題已經做了一些安排,但總體上技術基礎仍然很薄弱,再加上經費安排的比重問題,所以,很難滿足整個行業發展的要求。
他說“十二五”期間,還將針對這些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實解決系統和核心功能部件質量水平問題,使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能夠滿足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的要求,實現主機的批量生產,力爭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市場占有率能否占到8%~10%的目標。此外,還將鼓勵和支持制造基礎較好的功能部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積極推動橋式切機行業率先使用數控橋式切機專項研發出的各類高檔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和工具產品,鼓勵主機廠為功能部件企業研制各類急需的生產制造裝備。只有這樣才能補上這個短板,跟上主機發展的要求。
無疑是國內市場的旺盛需求造就了中國橋式切機工具行業連續9年的高速增長。根據中國橋式切機工具工業協會的披露,2010年國家統計局對13個橋式切機用戶行業投資情況的統計數據,各行業累計固定資產完成額中設備投資均為正增長,且11個行業增長率在兩位數以上,投資額最大的兩個行業是汽車行業和電工電氣行業,分別為2073億元和2037億元,并且這兩個行業的計劃總投資額同比增長都在30%左右,而且汽車和電工電氣兩個行業還將是橋式切機工具產品消費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