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崗巖的形成與分類
花崗巖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它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需要長時間才能形成。花崗巖屬于酸性巖漿巖中的侵入巖,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1。
花崗巖形成的地質環境
1. 大地構造環境
花崗巖的形成與大地構造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地構造環境包括了板塊構造、地質作用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花崗巖能夠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形成。通過對花崗巖形成時的大地構造環境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花崗巖的成因和地質歷史1。
花崗巖的形成通常與以下幾個大地構造環境相關:
拉張型過渡殼:這種環境通常出現在裂谷形成以及大陸解體的拉張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下,上地幔中的熱物質參與了巖漿的改造混染作用,然后地殼逐漸向過渡型演變,最終逐漸形成了拉張型過渡殼。
擠壓型的過渡殼:這種環境可以進一步分為不成熟的島弧和成熟的島弧(安第斯型的大陸邊緣以及含有前寒武紀地塊的島弧環境)。
非造山型花崗巖:這種花崗巖屬于A型花崗巖,通常產出在大陸板塊內。非造山型花崗巖的形成既可以和大陸碰撞帶有關,也可以和克拉通之上的韌性剪切帶有關。
造山型花崗巖:這類花崗巖可以進一步分為俯沖造山帶花崗巖和部分I型花崗巖。造山型花崗巖的形成可能經歷了大洋板塊在向另一板塊俯沖的過程中,由于兩個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使溫度升高,導致巖石中的暗色礦物發生脫水作用,從而使上覆楔形區的巖石發生部分熔融,最終形成花崗巖漿的過程。
2. 地質作用過程
花崗巖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主要包括巖漿侵入、地殼抬升、風化剝蝕和侵蝕搬運四個階段。花崗巖屬于酸性巖漿巖中的侵入巖,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具有中粗粒、細粒結構和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云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副礦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電氣石、螢石等。
3. 物質來源
花崗巖的物質來源是地幔或地殼部分熔融產生的。熱量無法匯聚在很小的空間中,僅僅通過放射性元素所產生的熱能并不能夠產生熔融作用。因此,巖漿的形成方式有以下三種:通過位于巖石下部的巖漿的熱傳導作用,或者是由斷裂、俯沖等的構造作用所產生的能量使巖石達到高溫狀態產生了熔融;構造抬升或者貫入而產生的降壓作用;變質作用中固相線較低的物質組分發生變化。
4. 構造環境判別方法
判別花崗巖形成時的構造環境的方法主要有微量元素判別圖解、巖石化學特征分析等。相對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是一種更為靈敏的示蹤劑,因此,對構造環境的判別也更為可靠。例如,可以通過分析巖石中的分異指數頻率分布特征來劃分造山和非造山的巖套。
雖然花崗巖不可再生,但是還是可以再生利用,比如石粉,石材加工廢渣等的利用。
花崗巖的再生利用
盡管花崗巖本身不是可再生資源,但可以通過再生利用技術將花崗巖廢料進行提純和再利用。例如,內蒙古華宸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物理提純工藝技術,突破了技術難關,最大限度利用了花崗巖石材廢料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了工業規模化生產,達到了國內選礦的先進水平。經過物理提純后的花崗巖廢料中的有害物質銪原來的Fe、Ti含量大于2%,降低為Fe、Ti含量小于0.1%,用于高品質陶瓷原料回收率大于80%,剩下的20%的磁性物料和尾泥全部能生產用于深色、有機、無機人造石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水全部可采用城市生活中水,長期循環使用,不會產生第二次污染。
此外,還有一種再生花崗巖的方法,以精選后的天然花崗石余料顆粒為填料,混合于樹脂,固化后制成母板,后打磨現晶體斷面狀,經“拋光”,切割成所需尺寸的花崗石板材。這種方法能夠展示天然花崗石最本質的特征,即天然花崗石晶體斷面,色澤美麗,光亮照人,不老化、成本低、資源再利用等。
再生花崗巖的應用
再生花崗巖可以用于制作路面磚,這種路面磚具有抗折強度和劈裂抗拉強度高、抗凍性、耐磨性、抗滑性及透水性好等特點,設計強度達到35~40MPa。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實現花崗巖廢料處理,又能夠對重新加以利用,達到環保和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成本低而且有利于節約能源、節約土地,有利于環境保護,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7。
結論
總的來說,花崗巖形成的地質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到多種地質作用和大地構造過程。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花崗巖的成因和地質歷史。
綜上所述,雖然花崗巖本身不是可再生資源,但由于再生利用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將花崗巖廢料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和環境保護。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將花崗巖的使用壽命延長,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非可再生資源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