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花崗石之鄉”。20多年的發展中,石材產業給五蓮帶來大量財富,也使其背上了沉重的環保壓力。產業布局亂、資源浪費重,水體、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污染令人擔憂。
6月17日,港城環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五蓮縣街頭鎮,這個聞名全國的石材重鎮,不再如昔日一般,四處林立著低矮、混亂的石材加工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已然成型的現代化石材產業園。曾經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實現“華麗轉身”,迎來轉型發展的高潮。
兩難困擾:石材產業面臨生死抉擇
街頭鎮是五蓮石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石材產業年產值20億,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然而,粗放式開采加工,讓這個山清水秀的小鎮變了模樣:山上的廢棄礦石、礦渣成堆;露天作業,塵土飛揚,鋸渣、鋸泥隨處可見;河水一片渾濁,被戲稱為“牛奶河”。
五蓮縣石材產業聚集區位于日照水庫上游,石材加工造成的污染,直接威脅城區飲用水源地安全。雖經歷年持續整治,但未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建議、提案,強烈呼吁整治石材產業,保障市民飲用水安全。
要產業還是要生態?發展還是取締?石材產業面臨生死抉擇。
困境突圍:從產業升級中謀求源頭根治
面對多年沉疴,市委、市政府將石材產業綜合整治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著力實現產業集約生產、環境集約保護。五蓮縣果斷取舍,痛下決心,從源頭入手根治: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石材工業園。園區建設推進過程中,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要求有關部門主動靠上,在資金項目爭引、金融信貸等方面全力支持,一場推動石材產業集約發展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按照“總量控制、嚴控規模”原則組織業戶入園發展,大鋸嚴格控制在現有登記在冊臺數之內,園外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自由組合,達到5臺大鋸以上入園,污水、鋸泥、粉塵全部不外排。2012年至今,該縣先后開展10余次聯合執法活動,拆除違規大鋸120臺、石材加工廠78家,拆除標的額3億多元。到今年年底,石材業戶將全部入園,園外企業全部停產關閉。
有些業戶不理解:“我們一臺鋸每年能掙個10萬、8萬的,怎么就不讓干了?”
五蓮縣石材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費守平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園區路網、管網等配套設施已投入1.8億元,超過2001年至2011年11年間五蓮縣石材業的納稅總額。下這么大力氣整治,就是為了保住這個產業,讓這個產業發展得更好。”
涅槃新生:產業轉型和環境治理實現雙贏
“入園后,環保問題解決不好,照樣不能生產。”費守平表示,“整治不單是解決環保問題,還要把石材產業做大做強”。據了解,五蓮縣有1006家石材加工企業,其中單鋸戶534家,工藝落后、無序競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堅持“環保第一”原則,入園企業全部建設密閉式鋼構車間和鋸泥、污水匯集處理設施,做到車間不外排、內循環;建設廠區大循環處理設施,對廠區內粉塵、雨水、污水進行處理,做到廠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系統,處理園區道路污水和生活污水,實現園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內,一度令人頭疼的廢棄鋸泥也成了“香餑餑”,易通公司利用鋸泥為原料生產新型建材,投資1.02億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年可消耗鋸泥60萬立方;二期工程投產后,將“吃掉”園區所有鋸泥,年銷售收入1.8億元,利稅2500萬元。
以入園發展為契機,五蓮縣積極引導業戶更新設備,產業效益顯著提升。40多歲的程路江干了10多年石材,一直為好石頭賣不上好價錢而發愁。去年,他新上了10套先進設備,改進了工藝,產量提高好幾倍,價格提了一大截,依然供不應求。
記者從園區管委會了解到,目前全縣報名企業149家,整合園外業戶943戶1499臺大鋸,80多家企業已開工建設,45家企業進入試生產階段。入園企業全部達產后,年可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500萬元,是2012年的2.3倍。
循著“以產業升級促進環境升級”的理念,五蓮縣走上了一條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型發展之路,石材產業的發展前景愈加可期……
6月17日,港城環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五蓮縣街頭鎮,這個聞名全國的石材重鎮,不再如昔日一般,四處林立著低矮、混亂的石材加工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已然成型的現代化石材產業園。曾經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實現“華麗轉身”,迎來轉型發展的高潮。
兩難困擾:石材產業面臨生死抉擇
街頭鎮是五蓮石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石材產業年產值20億,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鎮”之稱。然而,粗放式開采加工,讓這個山清水秀的小鎮變了模樣:山上的廢棄礦石、礦渣成堆;露天作業,塵土飛揚,鋸渣、鋸泥隨處可見;河水一片渾濁,被戲稱為“牛奶河”。
五蓮縣石材產業聚集區位于日照水庫上游,石材加工造成的污染,直接威脅城區飲用水源地安全。雖經歷年持續整治,但未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建議、提案,強烈呼吁整治石材產業,保障市民飲用水安全。
要產業還是要生態?發展還是取締?石材產業面臨生死抉擇。
困境突圍:從產業升級中謀求源頭根治
面對多年沉疴,市委、市政府將石材產業綜合整治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著力實現產業集約生產、環境集約保護。五蓮縣果斷取舍,痛下決心,從源頭入手根治: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石材工業園。園區建設推進過程中,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要求有關部門主動靠上,在資金項目爭引、金融信貸等方面全力支持,一場推動石材產業集約發展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按照“總量控制、嚴控規模”原則組織業戶入園發展,大鋸嚴格控制在現有登記在冊臺數之內,園外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自由組合,達到5臺大鋸以上入園,污水、鋸泥、粉塵全部不外排。2012年至今,該縣先后開展10余次聯合執法活動,拆除違規大鋸120臺、石材加工廠78家,拆除標的額3億多元。到今年年底,石材業戶將全部入園,園外企業全部停產關閉。
有些業戶不理解:“我們一臺鋸每年能掙個10萬、8萬的,怎么就不讓干了?”
五蓮縣石材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費守平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園區路網、管網等配套設施已投入1.8億元,超過2001年至2011年11年間五蓮縣石材業的納稅總額。下這么大力氣整治,就是為了保住這個產業,讓這個產業發展得更好。”
涅槃新生:產業轉型和環境治理實現雙贏
“入園后,環保問題解決不好,照樣不能生產。”費守平表示,“整治不單是解決環保問題,還要把石材產業做大做強”。據了解,五蓮縣有1006家石材加工企業,其中單鋸戶534家,工藝落后、無序競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堅持“環保第一”原則,入園企業全部建設密閉式鋼構車間和鋸泥、污水匯集處理設施,做到車間不外排、內循環;建設廠區大循環處理設施,對廠區內粉塵、雨水、污水進行處理,做到廠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系統,處理園區道路污水和生活污水,實現園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內,一度令人頭疼的廢棄鋸泥也成了“香餑餑”,易通公司利用鋸泥為原料生產新型建材,投資1.02億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年可消耗鋸泥60萬立方;二期工程投產后,將“吃掉”園區所有鋸泥,年銷售收入1.8億元,利稅2500萬元。
以入園發展為契機,五蓮縣積極引導業戶更新設備,產業效益顯著提升。40多歲的程路江干了10多年石材,一直為好石頭賣不上好價錢而發愁。去年,他新上了10套先進設備,改進了工藝,產量提高好幾倍,價格提了一大截,依然供不應求。
記者從園區管委會了解到,目前全縣報名企業149家,整合園外業戶943戶1499臺大鋸,80多家企業已開工建設,45家企業進入試生產階段。入園企業全部達產后,年可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500萬元,是2012年的2.3倍。
循著“以產業升級促進環境升級”的理念,五蓮縣走上了一條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型發展之路,石材產業的發展前景愈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