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石材,敗也石材。安溪出名的不僅有鐵觀音,還有就是當地呈粗獷發展的石材業,在給當地貢獻了GDP的同時,也破壞了原有的綠色生態。一邊是年產值超7個億的產業項目,一邊是山青水秀,一灰一綠之間,對于當地的執政者可謂是一次大考。2011年,安溪縣在福建省率先實現整個石材行業的全面徹底退出,年產值超7億元的石材行業一去不復返。
石材行業退出后的人、財、地到哪里去?兩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踏上官橋、龍門這片曾經經歷轉型陣痛的土地,尋找答案。
轉變思路 培訓技能
省道206線,官橋鎮烏冬格至四海明房產2公里路段,公路兩邊曾經聚集了40多家石材加工廠,旁邊還有一座全縣最大的石礦山——鐵峰山。三年前,只要經過這里,晴天,石粉飛揚,令人窒息;下雨,道路泥濘,車輛塞途。
許金土當時的石材加工廠就辦在這里,如今,原來的廠房用地已綠草成茵,樹木掩映,鮮花綻放。“石材退出后,環境確實改善很多,整治污染,道理大家都懂,但賺錢不容易。”談起石材退出,許金土曾經心有不甘,但環境改善讓他欣慰許多。
2011年,許金土投入300多萬元在龍橋工業區創立集鑫工藝有限公司,轉型做茶具。“摸著石頭過河”,許金土說,隔行如隔山,從石材到茶具,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安溪縣石材產業屬粗放型發展模式,從業門檻低,加工技術簡單,只要有訂單,業主追求的是量的擴張。“與做工藝品完全不同,工藝品重在藝術價值,追求的是精品。”經過深入學習、思考,許金土漸漸明晰了企業發展方向。他到外地聘請具有設計、雕刻等技藝的人才,動員原來石材廠工人到新廠做打磨工。“打磨茶盤比打磨石板復雜,石板完全平整,茶盤上的雕刻則凹凸不平。”許金土給這些工人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在企業管理上更加人性化,因為留住人才很重要。
官橋、龍門石材行業退出后,留在本地發展的業主都已轉行,如電子商務、重型機械、房地產、玻纖制造、觀光旅游等,但轉型做茶具的人最多,僅龍門鎮,目前已經有十幾家原石材廠業主轉行投資發展茶具企業。官橋、龍門兩鎮相鄰,許金土有個愿望,希望相關部門能開辟一個茶具企業集中區,如茶具一條街,推進企業集群發展,產品集中展示,形成市場,從石材到茶具這個轉型可能會更加成功。
架設平臺 政企雙贏
在龍門鎮觀山村,龍井茶具有限公司生產的茶盤,美觀大方,花色多樣,銷量不錯。董事長白志強想起當時石材廠停辦后的情景,“做了幾十年的石材加工,一說要轉行真的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從。”頭腦一熱,他就帶著回籠的資金,跟老鄉去云南麗江做玉石生意,老實本分的性格讓他在生意場上虧了本,最后在鎮政府的引導下,也回家辦茶具廠。“如果當時直接留在老家發展,就不必走彎路了。”他說。
在官橋鎮蓮兜美村,聯諧地產一期投資開發的商品房正忙著內外裝修,130多套房子即將交付業主,已準備開發二期。董事長林仙文說,石材退出后,他想從事老本行,選擇到武夷山開采武夷紅,買礦山、購置挖掘機、石材切割等機械,投資上百萬元,結果礦山表層是紅的,挖了幾米,石頭變成白的,損失慘重,只好變賣僅值5萬元的機械設備回鄉。據林仙文介紹,不少原石材廠業主選擇到外地發展石材加工,如長泰縣、新疆等,因地緣、社會關系等因素,虧損居多。
官橋鎮黨委書記吳振法說:“在石材行業退出后,按照縣招商引資相關政策,鎮政府積極鼓勵引導行業退出后收攏的資金,留在本地發展新企業。”這部分留在本地發展的資金,有利促進轉型后新產業的興起,有效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對推進當地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石材轉型之后,如何營造政企雙贏局面?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為收攏資金架設發展平臺,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減少資金外流和盲目投資;另一方面,原石材業主要開闊視野,尋找適合的新項目,用好政策,蛻變重生。
拒絕污染 選資重生
2011年,廣東一家生產傳統電源電池的企業來商談,遭到龍門鎮拒絕;一家生產煤炭節能添加劑的企業欲投資5億元,調查發現,其產品有一定污染性,龍門鎮毫不猶豫地拒“資”門外。2012年,南廈高速通車后,已有幾十家企業吃到了龍門鎮的“閉門羹”。龍門鎮黨委書記葉海強說,龍門人過去已經吃夠了污染帶來的苦頭,再不能走過去那種一邊污染一邊發展的老路子。
如今,在龍門鎮石材行業退出后的土地上,崛起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園、信息化巨頭IBM海西園、連捷溫泉旅游、惠普數字媒體產業基地……近年來,投資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十幾個優質、低碳項目先后入駐龍門。
“官橋鎮石材行業退出后收儲3000多畝土地,已使用1650多畝招商選資,包括弘橋花園、鼎華建材、福華玻纖、海西電商集群產業基地等項目。”官橋鎮黨委副書記鐘聚財介紹,海西電商集群產業基地準備投資20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項目一期已完成規劃設計,正在進行土方平整,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上繳稅收5000萬元,將有力拉動安溪縣茶產業、家居工藝、光伏光電等電子商務發展。
原石材加工廠用地得到重新整理利用的同時,廢棄石礦山生態恢復工程也在進行。官橋龍門飾面用花崗巖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整理出耕地0.999平方千米、建設用地0.067平方千米、林地0.938平方千米,其它用地0.284平方千米。目前,該項目二期工程已完成規劃設計。整理出來的土地、斜坡地可栽植經濟樹木,適當區域種植茶樹,部分裸巖采面進行摩崖石刻等景觀處理,充分挖掘旅游潛力,以提高整個治理區內土地利用價值和附屬價值。
(來源:人民政協網)
石材行業退出后的人、財、地到哪里去?兩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踏上官橋、龍門這片曾經經歷轉型陣痛的土地,尋找答案。
轉變思路 培訓技能
省道206線,官橋鎮烏冬格至四海明房產2公里路段,公路兩邊曾經聚集了40多家石材加工廠,旁邊還有一座全縣最大的石礦山——鐵峰山。三年前,只要經過這里,晴天,石粉飛揚,令人窒息;下雨,道路泥濘,車輛塞途。
許金土當時的石材加工廠就辦在這里,如今,原來的廠房用地已綠草成茵,樹木掩映,鮮花綻放。“石材退出后,環境確實改善很多,整治污染,道理大家都懂,但賺錢不容易。”談起石材退出,許金土曾經心有不甘,但環境改善讓他欣慰許多。
2011年,許金土投入300多萬元在龍橋工業區創立集鑫工藝有限公司,轉型做茶具。“摸著石頭過河”,許金土說,隔行如隔山,從石材到茶具,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安溪縣石材產業屬粗放型發展模式,從業門檻低,加工技術簡單,只要有訂單,業主追求的是量的擴張。“與做工藝品完全不同,工藝品重在藝術價值,追求的是精品。”經過深入學習、思考,許金土漸漸明晰了企業發展方向。他到外地聘請具有設計、雕刻等技藝的人才,動員原來石材廠工人到新廠做打磨工。“打磨茶盤比打磨石板復雜,石板完全平整,茶盤上的雕刻則凹凸不平。”許金土給這些工人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在企業管理上更加人性化,因為留住人才很重要。
官橋、龍門石材行業退出后,留在本地發展的業主都已轉行,如電子商務、重型機械、房地產、玻纖制造、觀光旅游等,但轉型做茶具的人最多,僅龍門鎮,目前已經有十幾家原石材廠業主轉行投資發展茶具企業。官橋、龍門兩鎮相鄰,許金土有個愿望,希望相關部門能開辟一個茶具企業集中區,如茶具一條街,推進企業集群發展,產品集中展示,形成市場,從石材到茶具這個轉型可能會更加成功。
架設平臺 政企雙贏
在龍門鎮觀山村,龍井茶具有限公司生產的茶盤,美觀大方,花色多樣,銷量不錯。董事長白志強想起當時石材廠停辦后的情景,“做了幾十年的石材加工,一說要轉行真的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從。”頭腦一熱,他就帶著回籠的資金,跟老鄉去云南麗江做玉石生意,老實本分的性格讓他在生意場上虧了本,最后在鎮政府的引導下,也回家辦茶具廠。“如果當時直接留在老家發展,就不必走彎路了。”他說。
在官橋鎮蓮兜美村,聯諧地產一期投資開發的商品房正忙著內外裝修,130多套房子即將交付業主,已準備開發二期。董事長林仙文說,石材退出后,他想從事老本行,選擇到武夷山開采武夷紅,買礦山、購置挖掘機、石材切割等機械,投資上百萬元,結果礦山表層是紅的,挖了幾米,石頭變成白的,損失慘重,只好變賣僅值5萬元的機械設備回鄉。據林仙文介紹,不少原石材廠業主選擇到外地發展石材加工,如長泰縣、新疆等,因地緣、社會關系等因素,虧損居多。
官橋鎮黨委書記吳振法說:“在石材行業退出后,按照縣招商引資相關政策,鎮政府積極鼓勵引導行業退出后收攏的資金,留在本地發展新企業。”這部分留在本地發展的資金,有利促進轉型后新產業的興起,有效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對推進當地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石材轉型之后,如何營造政企雙贏局面?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為收攏資金架設發展平臺,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減少資金外流和盲目投資;另一方面,原石材業主要開闊視野,尋找適合的新項目,用好政策,蛻變重生。
拒絕污染 選資重生
2011年,廣東一家生產傳統電源電池的企業來商談,遭到龍門鎮拒絕;一家生產煤炭節能添加劑的企業欲投資5億元,調查發現,其產品有一定污染性,龍門鎮毫不猶豫地拒“資”門外。2012年,南廈高速通車后,已有幾十家企業吃到了龍門鎮的“閉門羹”。龍門鎮黨委書記葉海強說,龍門人過去已經吃夠了污染帶來的苦頭,再不能走過去那種一邊污染一邊發展的老路子。
如今,在龍門鎮石材行業退出后的土地上,崛起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園、信息化巨頭IBM海西園、連捷溫泉旅游、惠普數字媒體產業基地……近年來,投資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十幾個優質、低碳項目先后入駐龍門。
“官橋鎮石材行業退出后收儲3000多畝土地,已使用1650多畝招商選資,包括弘橋花園、鼎華建材、福華玻纖、海西電商集群產業基地等項目。”官橋鎮黨委副書記鐘聚財介紹,海西電商集群產業基地準備投資20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項目一期已完成規劃設計,正在進行土方平整,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上繳稅收5000萬元,將有力拉動安溪縣茶產業、家居工藝、光伏光電等電子商務發展。
原石材加工廠用地得到重新整理利用的同時,廢棄石礦山生態恢復工程也在進行。官橋龍門飾面用花崗巖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整理出耕地0.999平方千米、建設用地0.067平方千米、林地0.938平方千米,其它用地0.284平方千米。目前,該項目二期工程已完成規劃設計。整理出來的土地、斜坡地可栽植經濟樹木,適當區域種植茶樹,部分裸巖采面進行摩崖石刻等景觀處理,充分挖掘旅游潛力,以提高整個治理區內土地利用價值和附屬價值。
(來源: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