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引領,黨員傳幫帶;增收有門路,市場不用愁。”11月22日,記者在錦屏縣敦寨鎮三合村采訪時,村民王國祥用樸實的言語道出了該縣通過大力實施富民產業強村工程,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真實心情。
近年來,錦屏縣圍繞“重投入、建基地,以特取勝、富民強村”目標,深入實施“富民產業強村”工程,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抓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逐步形成了“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農民增收幅度加大,小康建設步伐加快。
小小青石塊成就大產業
平略鎮打巖塘村擁有豐富的石材儲量。村兩委通過縣、鎮組織的外出考察學習機會,認識到一個村沒有產業支撐,就沒有長遠發展的奮斗前景。村兩委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優質青石資源,大力發展青石材加工企業。
在村兩委的引領下,組織創辦了全縣第一家石材加工企業——雄軍石材廠,采用人機作業,企業效益突顯村兩委前面帶路,黨員能手跟進傳技。打巖塘村的20家石材加工廠和6個工藝加工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全村25名黨員除4名60歲以上的外,全部都進入了石材加工廠上班,成為各石材廠的負責人或技術骨干。
“讓黨員帶頭到石材廠上班,就是要讓村民們知道,這個產業有搞頭!”對于有意從事這一行業的村民,不管是本村的還是外來的,這些“技術骨干”都會毫不吝嗇地把所掌握的技術傳授出去,極力推薦和鼓勵他們進廠打工。如今,打巖塘村已有70%的農戶投入到石材產業打工,甚至成為企業的股東。2012年,打巖塘村石材生產總值1200萬元,石材產品遠銷湖南、廣西、貴陽等地及全州各縣市,小小石頭已然成了推動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產業。
綠色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敦寨鎮雷屯村因地制宜,選擇了果蔬產業作為全村的致富支柱產業。由黨支部牽頭,采取個人出資、“兩委”補貼的方式,先后組織村干部、黨員、致富能手等16批次220余人次,赴湖南、黎平、榕江、黃平等地考察學習,引進先進種植養殖技術3項,新增種植帶富項目5個,使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掌握了先進的果蔬種植技術。
“一季糧、三季蔬、四季都有好收入”。雷屯村的果蔬產業逐步壯大起來,為解決果蔬銷售問題,村兩委通過網絡查詢信息、電話咨詢商家,組織帶領部分產業大戶跑遍湖南、廣西、貴陽、凱里及周邊縣市,打開了一條“超市+基地+農戶,公司+支部+基地+農戶”訂單式的產銷渠道,形成了“包種子、包種植、包技術、包銷路”的一條龍服務格局。
目前,全村種植產業基本實現基地化,建有示范基地17個,鋼架大棚41個,創辦蔬菜、農機、沼氣、棉花等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現有農民“土專家”75人,科技致富能手55人,種植養殖大戶32戶。2012年,雷屯村實現生產總值393萬元,人均純收入5341元。村里因此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十佳鄉村”,被農業部命名的“生態家園示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果蔬專業村。
靠水吃水農民坐享“漁利”
進入固本鄉瑤里村,記者從船上放眼望去,湖面兩側、庫區岔道整體連片的養魚標準網箱星羅棋布,給客商送魚的貨船往返穿行其間,一派豐收景象。
2007年以前,這個邊遠山區的村寨曾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2010年村級班子換屆后,新任村主任趙學孝大膽地提出了發展網箱和庫區養魚的村級經濟發展思路,率先帶領村干部和部分黨員籌資發展網箱養魚。當年獲利10多萬元,老百姓看到養魚賺錢,就主動來學習養魚經驗。隨著參與的村民越來越多,村兩委采取入股的形式共同開發庫區水產養殖,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經過逐步規范化合作社的運作程序,養殖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瑤里村實現養魚純收入96萬元,2013年合作社預計產魚15多萬公斤收入2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如今,這個離縣城僅有70公里的小山村,緊緊抓住水產養殖這一產業,家家戶戶坐享漁業的紅利,全村擁有100多輛摩托車,20多輛轎車,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全村富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徑。
近年來,錦屏縣圍繞“重投入、建基地,以特取勝、富民強村”目標,深入實施“富民產業強村”工程,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抓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逐步形成了“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農民增收幅度加大,小康建設步伐加快。
小小青石塊成就大產業
平略鎮打巖塘村擁有豐富的石材儲量。村兩委通過縣、鎮組織的外出考察學習機會,認識到一個村沒有產業支撐,就沒有長遠發展的奮斗前景。村兩委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優質青石資源,大力發展青石材加工企業。
在村兩委的引領下,組織創辦了全縣第一家石材加工企業——雄軍石材廠,采用人機作業,企業效益突顯村兩委前面帶路,黨員能手跟進傳技。打巖塘村的20家石材加工廠和6個工藝加工場所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全村25名黨員除4名60歲以上的外,全部都進入了石材加工廠上班,成為各石材廠的負責人或技術骨干。
“讓黨員帶頭到石材廠上班,就是要讓村民們知道,這個產業有搞頭!”對于有意從事這一行業的村民,不管是本村的還是外來的,這些“技術骨干”都會毫不吝嗇地把所掌握的技術傳授出去,極力推薦和鼓勵他們進廠打工。如今,打巖塘村已有70%的農戶投入到石材產業打工,甚至成為企業的股東。2012年,打巖塘村石材生產總值1200萬元,石材產品遠銷湖南、廣西、貴陽等地及全州各縣市,小小石頭已然成了推動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產業。
綠色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敦寨鎮雷屯村因地制宜,選擇了果蔬產業作為全村的致富支柱產業。由黨支部牽頭,采取個人出資、“兩委”補貼的方式,先后組織村干部、黨員、致富能手等16批次220余人次,赴湖南、黎平、榕江、黃平等地考察學習,引進先進種植養殖技術3項,新增種植帶富項目5個,使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掌握了先進的果蔬種植技術。
“一季糧、三季蔬、四季都有好收入”。雷屯村的果蔬產業逐步壯大起來,為解決果蔬銷售問題,村兩委通過網絡查詢信息、電話咨詢商家,組織帶領部分產業大戶跑遍湖南、廣西、貴陽、凱里及周邊縣市,打開了一條“超市+基地+農戶,公司+支部+基地+農戶”訂單式的產銷渠道,形成了“包種子、包種植、包技術、包銷路”的一條龍服務格局。
目前,全村種植產業基本實現基地化,建有示范基地17個,鋼架大棚41個,創辦蔬菜、農機、沼氣、棉花等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現有農民“土專家”75人,科技致富能手55人,種植養殖大戶32戶。2012年,雷屯村實現生產總值393萬元,人均純收入5341元。村里因此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十佳鄉村”,被農業部命名的“生態家園示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果蔬專業村。
靠水吃水農民坐享“漁利”
進入固本鄉瑤里村,記者從船上放眼望去,湖面兩側、庫區岔道整體連片的養魚標準網箱星羅棋布,給客商送魚的貨船往返穿行其間,一派豐收景象。
2007年以前,這個邊遠山區的村寨曾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2010年村級班子換屆后,新任村主任趙學孝大膽地提出了發展網箱和庫區養魚的村級經濟發展思路,率先帶領村干部和部分黨員籌資發展網箱養魚。當年獲利10多萬元,老百姓看到養魚賺錢,就主動來學習養魚經驗。隨著參與的村民越來越多,村兩委采取入股的形式共同開發庫區水產養殖,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經過逐步規范化合作社的運作程序,養殖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瑤里村實現養魚純收入96萬元,2013年合作社預計產魚15多萬公斤收入2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如今,這個離縣城僅有70公里的小山村,緊緊抓住水產養殖這一產業,家家戶戶坐享漁業的紅利,全村擁有100多輛摩托車,20多輛轎車,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全村富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徑。
轉自:金黔在線-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