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區位優勢明顯。該區域位于中國政治、經濟、工業、文化、信息中心,有資源優勢,擁有天然港口,工業基礎好。中國未來發展不能單一依靠外資和出口,環渤海經濟圈在這方面的自主性比長珠三角強。加之一系列中央政策的支持,更加有利于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
天津毗鄰港口,貼近以北京為首的北方市場,在開拓新市場的同時,在運輸半徑上極大的節省了物流成本。如果進口石材海運至廈門港和天津港的費用一樣,那么石材輻射三北地區的樞紐將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一定在天津。
其次,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帶動了天津及周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住宅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石材的主要市場是建筑市場,城市化浪潮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前景。
目前,從天津各個石材專業市場傳遞的信息來看,近幾年石材交易活躍并持續上升,對石材品種需求的檔次逐年提高,需求采購方選擇空間增大,進口板材銷量明顯增長,公建工程用材上升,更多家庭裝修更想使用石材的內在需求動力始露端倪,異型石材明顯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在天津市場上,經銷進口石材的商家占到60%以上,銷售比較多的品種有埃及的金絲米黃、意大利的大花麗、西班牙的啡網紋、土耳其的紫羅蘭、巴西藍、印度紅等,銷量較去年相比提高三成以上。工程需要石材量占到市場交易總量的80%到90%。2012年天津寫字樓、商業設施、金融網點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規模繼續增加,國產石材仍是公建工程裝飾用材的首選,一般選用量較多的品種有羅源紅、芝麻白、珍珠花、楓葉紅、芙蓉紅等。另外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海河改造和文化廣場、公園建設投資也較大,選用粗獷凝重裝飾效果的蘑菇石、機刨石、板巖石作為外裝飾的需求量也較大。從商家銷售的石材品種上還可看出,異型加工石材呈不斷增加趨勢。選擇藝術拼圖、石藝造型、石圓柱裝飾店堂大廳、柱廊花壁、門口、電梯口等部位的比例越來越多,用于橋梁、走廊、文化廣場雕塑的石材也大為增加。
2010年我們在成都調研時與四川石材協會會長楊浦及一些石材市場老板進行了交流,得知僅成都一個城市每天就有400個貨柜以上的石材需求。由此可以想象,那么北方諸多類似城市未來的需求將是多少?未來如果環渤海經濟圈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一極,那么城市擴建產生的石材空間將是多大?
因此,業內基于這樣一個認識,以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所輻射的我國北方其石材空間是巨大的。從長遠考慮,選擇天津即可以充分利用天津港、京津冀及環渤海經濟區域輻射的優勢,使進出口、運輸、加工成本明顯下降,而產品還可輻射東北、西北和俄羅斯,同時對于北京市區及周邊現已存在的石材市場,它又是一個退守的選擇之地。自2008年以來的實踐證明,環渤海經濟圈發展速度之快,潛力之大,值得稱道。
第三,從全國來看,石材產業正在進行新一輪產業調整、布局、升級和細分。以資源為依托,加工批發為基礎,石材制成品加文化創意設計為引導,推行清潔化生產,強化石材標準化和模塊化,靠近消費者的T臺表演、精品體驗館、專營直銷店、奧特萊斯等升級營銷模式,批量進入家庭裝修,并提供石材工程項目解決方案等為特色的新的產業鏈條正在逐步形成。
而天津石材可謂剛剛起步,其發展空間和后發優勢更加明顯。短短的三年,天津石材行業為何突飛猛進?關鍵在于產業布局的調整和市場的巨大需求。從產業發展規律看,每一次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和波動,其背后都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因素在起決定作用。而結構調整往往孕育著新的發展活力和新的產業機會。從實質上看,石材業歷經30多年的迅猛發展后,其增長和支撐因素發生了新的變化,即由依靠資源要素集中投入,向依靠技術、服務、細分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品牌的質量效益產出轉型;由通過加工生產批發環節賺取利潤,向拓展產業鏈進入家裝市場、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實現產業創意、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服務轉型。這種走勢變化,意味著石材產業正在進入一個以質的躍升為導向的發展轉型,將加快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向現代制造業。十二五國家將大力度扶持環渤海及京津冀經濟圈,這些都為天津地區的石材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