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家住南安石井鎮的老洪,把經營多年的石材加工廠關了。雖有幾分不舍,但他沒有理由不支持鎮里的清礦行動。因為長期污染環境和粗放式經營,按照泉州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石井全鎮近400家礦山開采企業,被勒令集體退出。
作為南安市三大石材重鎮中擁有自有礦山的鄉鎮,石井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石材業年產值達60多億元,年創稅收3.6億元,稅收占全鎮稅收比例高達80%。在倡導綠色環保的當下,一向被認為污染和低端的礦山開采,面臨著升級之惑,是轉型發展,還是另尋他路?
石井鎮黨委書記潘愛忠表示,礦山資源是石井鎮石材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礦山進行整治非常有必要,但不能一刀切地關停,“我們可以通過整治性開采,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據悉,石井鎮目前已經向有關部門遞交了整治性開采方案,希望能盡快獲得政策支持。
石井石材遇到拐點 污染低端備受爭議
石材業,一向是石井鎮的驕傲。這個濱海古鎮,以蘊藏著豐富的銹石資源而聞名。
改革開放后,以石窟和漁船起家的石井人,把原來簡單的開采建筑石料轉化為加工飾面石材,石井鎮石材業漸成氣候。上世紀90年代,石井鎮就早早地跨入了“億元鎮俱樂部”行列。
然而,在漫天飛揚的石粉和深不見底的石窟中,石井人也漸漸陷入困惑。石井銹石品質別具特色,北京人民大會堂重修,指定用石井銹石。而石井人更多地只將它用作建筑地鋪板材,高質低值,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模式,使得石井鎮石材業走上了中低端路線。更要命的是,在掙回微薄利潤的同時,帶給石井的卻是山體滿目瘡痍、石材廢料隨處可見及充斥著石粉顆粒的空氣。“采石形成的廢水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污染嚴重。”石井營前村的一名村民說,在當地,人們用閩南語形象地描繪稱,在石井,晴天是“英國”(塵土飛揚),雨天是“印尼”(泥濘滿地)。
亂采濫挖礦山的危害有多嚴重?家庭作坊式的混亂開采嚴重破壞生態,人為造成了難以計數的“天坑”群,不僅使后續采礦隱患堪憂,也給礦山治理留下了重重難題。在楊子山礦區,記者見到了傳言中“一眼望不到底”的礦井,深度達百米。要知道以往這周邊的山上,野生動物時常出沒,但自從群山布滿了星羅棋布的礦井后,活蹦亂跳的野生動物就不見蹤影了。
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天坑”在整個石井鎮超過200個,而因為這些“天坑”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每年有2至3起。
“工人都是通過搭建在礦壁上的鐵梯子下礦采石。一不留神,掉下去就沒命了。”楊子山礦區的一位老礦工告訴記者,石井鎮各采礦場大多屬于人工半機械化開采,設備落后,造成了石材資源的高度浪費。
目前,石井鎮有大大小小石材企業1500多家,從事礦山開采及關聯產業的群眾多達5萬余人,幾乎占全鎮人口的一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民生產業。
大規模“清礦行動” 涉及5萬涉石人員
不可否認,無序的礦山開采會給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與浪費,也成了泉州市和石井鎮力施“禁礦令”的最大理由。
去年,泉州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2015年前泉州地區要關閉所有飾面石材礦山。
同年4月,石井鎮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清礦行動。石井鎮國土所負責人黃欣告訴記者,自去年4月份以來,石井鎮就成立了由國土所、林業站、環保站、供電所等部門聯合組成的工作小組,并從5月份開始對礦山無證開采進行打擊取締。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清礦行動中,無論是大型礦山,還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廠,只要是無證經營的,均遭到清理,絕大部分的礦山在這次清礦行動中都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石井鎮300多個無證開采礦山的企業已全部被關停;原本石井有80多家持證開采企業,由于開采證到期未予延續也都陸續被關停了,現只剩6家持證企業,由于儲量已經采完,這6家到2015年也將全部被關停。”黃欣說。
礦山的關停,給石井石材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全鎮包括小作坊在內的1500多家石材企業,90%加工本地花崗巖,現在只剩6家持證開采企業,市場供應量劇烈下滑。隨之而來的卻是從事與礦山開采及關聯產業的5萬余人面臨暫時性失業。
對于礦主和石材企業而言,目前面臨轉行的困境。“礦山全部關停,企業有訂單也不敢接了。”南安市石井清源石材廠總經理陳再添表示,今年以來,石井石材加工企業開工率已經下滑了20%,照這樣下去,今年石井鎮經濟總量至少下降40%。
作為南安市三大石材重鎮中擁有自有礦山的鄉鎮,石井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石材業年產值達60多億元,年創稅收3.6億元,稅收占全鎮稅收比例高達80%。在倡導綠色環保的當下,一向被認為污染和低端的礦山開采,面臨著升級之惑,是轉型發展,還是另尋他路?
石井鎮黨委書記潘愛忠表示,礦山資源是石井鎮石材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礦山進行整治非常有必要,但不能一刀切地關停,“我們可以通過整治性開采,保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據悉,石井鎮目前已經向有關部門遞交了整治性開采方案,希望能盡快獲得政策支持。
石井石材遇到拐點 污染低端備受爭議
石材業,一向是石井鎮的驕傲。這個濱海古鎮,以蘊藏著豐富的銹石資源而聞名。
改革開放后,以石窟和漁船起家的石井人,把原來簡單的開采建筑石料轉化為加工飾面石材,石井鎮石材業漸成氣候。上世紀90年代,石井鎮就早早地跨入了“億元鎮俱樂部”行列。
然而,在漫天飛揚的石粉和深不見底的石窟中,石井人也漸漸陷入困惑。石井銹石品質別具特色,北京人民大會堂重修,指定用石井銹石。而石井人更多地只將它用作建筑地鋪板材,高質低值,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模式,使得石井鎮石材業走上了中低端路線。更要命的是,在掙回微薄利潤的同時,帶給石井的卻是山體滿目瘡痍、石材廢料隨處可見及充斥著石粉顆粒的空氣。“采石形成的廢水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污染嚴重。”石井營前村的一名村民說,在當地,人們用閩南語形象地描繪稱,在石井,晴天是“英國”(塵土飛揚),雨天是“印尼”(泥濘滿地)。
亂采濫挖礦山的危害有多嚴重?家庭作坊式的混亂開采嚴重破壞生態,人為造成了難以計數的“天坑”群,不僅使后續采礦隱患堪憂,也給礦山治理留下了重重難題。在楊子山礦區,記者見到了傳言中“一眼望不到底”的礦井,深度達百米。要知道以往這周邊的山上,野生動物時常出沒,但自從群山布滿了星羅棋布的礦井后,活蹦亂跳的野生動物就不見蹤影了。
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天坑”在整個石井鎮超過200個,而因為這些“天坑”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每年有2至3起。
“工人都是通過搭建在礦壁上的鐵梯子下礦采石。一不留神,掉下去就沒命了。”楊子山礦區的一位老礦工告訴記者,石井鎮各采礦場大多屬于人工半機械化開采,設備落后,造成了石材資源的高度浪費。
目前,石井鎮有大大小小石材企業1500多家,從事礦山開采及關聯產業的群眾多達5萬余人,幾乎占全鎮人口的一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民生產業。
大規模“清礦行動” 涉及5萬涉石人員
不可否認,無序的礦山開采會給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與浪費,也成了泉州市和石井鎮力施“禁礦令”的最大理由。
去年,泉州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2015年前泉州地區要關閉所有飾面石材礦山。
同年4月,石井鎮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清礦行動。石井鎮國土所負責人黃欣告訴記者,自去年4月份以來,石井鎮就成立了由國土所、林業站、環保站、供電所等部門聯合組成的工作小組,并從5月份開始對礦山無證開采進行打擊取締。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清礦行動中,無論是大型礦山,還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廠,只要是無證經營的,均遭到清理,絕大部分的礦山在這次清礦行動中都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石井鎮300多個無證開采礦山的企業已全部被關停;原本石井有80多家持證開采企業,由于開采證到期未予延續也都陸續被關停了,現只剩6家持證企業,由于儲量已經采完,這6家到2015年也將全部被關停。”黃欣說。
礦山的關停,給石井石材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全鎮包括小作坊在內的1500多家石材企業,90%加工本地花崗巖,現在只剩6家持證開采企業,市場供應量劇烈下滑。隨之而來的卻是從事與礦山開采及關聯產業的5萬余人面臨暫時性失業。
對于礦主和石材企業而言,目前面臨轉行的困境。“礦山全部關停,企業有訂單也不敢接了。”南安市石井清源石材廠總經理陳再添表示,今年以來,石井石材加工企業開工率已經下滑了20%,照這樣下去,今年石井鎮經濟總量至少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