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個獨特門類。它一般采用木、石等不同的建筑材質,與雕刻、書畫、文字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成為融紀念性、標志性、觀賞性為一體,有著獨特的精神教化功能的一種建筑形式。牌坊的種類有功名牌坊、貞節牌坊、廟口坊、里坊、百歲坊、墓道坊等。

近日, 一座奇特的石頭牌坊在漳浦縣草埔村被發現。該牌坊位于草埔村村北坑內水庫旁,牌坊樣式獨特, 系采用浮雕的形式刻在一個5 米見方的花崗巖石頭上。牌坊與閩南一帶常見的貞節坊、墓道坊的規制相似。牌坊刻面朝南,為雙柱單門沖天式,高3.3 米,面闊3.8 米,柱寬 0.3 米, 浮雕厚度0.05 米。牌坊上部中間刻有 “圣旨牌”圖案,圣旨牌高0.6 米、寬0.38 米。
牌坊橫匾及雙柱均無文字。據當地群眾介紹,該坊刻于清初,是為當地一個稱作“五公主”的人而立,為墓道坊。草埔村古稱“錦埔”,民國時期屬浯江鄉草埔保。新中國建國初期屬浯江區古錦鄉。1956 年10 月改屬舊鎮區大埔鄉。
1958 年9 月屬城關公社草埔大隊。1984 年9 月撤公社建鄉,改屬城關鄉草埔村。1988 年5 月城關鄉與綏安鎮合并,屬綏安鎮草埔村。草埔村為陳姓聚居地,先祖來自佛曇大坑,屬“太傅派”。
據史料記載, 明清時期漳州曾建有600 多座牌坊,歷經歲月磨礪毀廢甚多,目前存有牌坊近百座。這座位于鄉村僻野的浮雕石坊,其設計依石就勢,將墓道坊刻于較具標志性的一顆大石上,這樣的牌坊形制國內罕見,極富閩南地域特色。其發現不僅豐富了漳州牌坊的類型, 也將進一步提升漳州老牌坊的知名度。
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