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號,由玉恒堂上海總部舉辦的以“歡喜玉雕”為主題的“第九期中國玉雕大師精品鑒賞會暨第六期大師玉雕定制實戰論壇”活動成功落下帷幕。本次論壇由中國玉雕藝術評論家陸華老師主持,有幸邀請到了有“弧線童子功”美譽的楊東光大師與有“南匯三毛”美譽的倪展勇大師作為主講嘉賓,以及中國國家藝術大師彭志勇先生,上海工藝美院研究員周祥康先生,上海現代鐘表珠寶商會秘書長華慧虹女士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和田玉愛好者。

論壇氣氛融洽,楊東光大師、倪展勇大師以及彭志勇先生與前來參加活動的各界人士進行了接近四個小時的專業交流,并為眾多收藏者提出寶貴的意見,讓來賓們都受益匪淺。
從未學過玉雕的楊東光憑借自己的美術基礎和立體概念于1989年進入上海玉雕廠。玉雕廠的學習對他受益匪淺,前輩的學識底蘊以及實踐經驗,讓他具備了扎實的玉雕功底。如愿進人物件車間的楊東光首先學習雕琢仕女,以前玉雕廠的教學體系中不學傳統的東西,學的是人體結構。玉雕廠旨在練基礎、工藝水平,正是機器設備開始的時候,所以鏤空雕的居多。但是現在的風格各異。1997年,楊東光與于涇、王平同拜倪偉濱為師,這使他們接觸到新的玉雕理念。他把玉和傳統精華結合在一起,讓我們重新認識觀音文化。


論壇的另一位大師倪展勇從小喜愛玉石,師從章敏。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雕玉經驗。他高中畢業后,便立即進入玉雕廠做學徒。多年來他每天都堅持創作,反復琢磨玉石最佳的表現形式,將玉石的自然美發揮到極致。正是這樣的堅持與用心付出,2013年他被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譽為“上海玉雕藝術實力大師”、“彌勒歡喜藝人”,入選陸華主編的《 海派玉雕名家 2 》名錄等,獲得各項殊榮。
兩位大師的玉雕作品風格迥異,獨具匠心。玉雕發展的過程中創新與發展并重,所以形成自己獨特的作品風格。兩位大師堅持與認真鉆研,他們把所雕琢的作品的每一個局部,以及該局部的表現方法研究的很透徹,抓住了別人意想不到的精髓,成就了個人的雕刻風格。


楊大師做的觀音一般不是年輕的,而以慈祥的老奶奶形象示人,這給人一種親切感。他注重作品的飽和感,講究線條的流暢性,卻也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比例技法。玉有它的玩賞性,給人帶來開心愉悅,拿在手的一件玉雕作品是琢玉人心血的呈現和集合。每一塊玉料都有其獨有的特點,能夠根據玉料的特點設計出相稱的玉雕作品是最大的成就。彭先生說,對于做玉的人來說,要扎實自己的雕刻技術。一個人物件作品的頭和手尤其重要,比如人物件的手,他的每個關節都有內容在里面,所以說藝術是無價的。而楊大師和倪大師正是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人,故他們的作品獨具匠心。
本次中國玉雕大師精品鑒賞會、第六期大師玉雕定制論壇,與往期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玉恒堂為兩位大師選好玉料并設計同一個題材——童子。兩位主講大師把作品從原料到設計成型的每一步過程,以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包括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作品本身的毛病如何設計修改,在現場一一向大家解讀。并獨家向大家講述,設計雕刻的過程中他們怎樣將自己的玉雕風格體現出來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來賓們更近距離的接觸到我們的玉雕藝術。彭志勇稱,兩位大師在做動態人物的過程中,都講究形與人物線條的連貫性,每件作品的形態、比例都很精準,從360度看都是非常到位的。


另外,本次兩位大師將《海派玉雕薪傳人》名錄帶到論壇現場,為來賓簽名贈書。并在現場回答來賓的問題。
在回答靈感來自何處時,楊大師稱自己的靈感主要來源于自己的畫作。空閑時間在紙上隨意的畫就是他設計的素材。從上面做下去,從下面做上來,都可以做成一個形態,就是從各個角度去看,都很完整。所以沒有做過重復的東西,作品都是形態各異的。
面對來賓提出的作品最大的突破口在哪里時,倪大師指出自己的突破點在于“挖掘”。要善于去尋找一種最好的方式來表現一塊玉料的美。與此同時,要注重創新,將人物動物與花草雜項相結合,以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
玉里面囊括的文化、內涵與精氣神是學不完的,在雕琢玉研究玉的過程中,玉也在打造著我們。唯有不忘初心、堅持勤懇的努力與付出,用心學習才能取得突破。在掌聲中,本次論壇圓滿結束,而接下來的第十期中國玉雕大師精品鑒賞會將在十月如約與大家見面,屆時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