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翔安環保分局工作人員前往后垵村小盈嶺查看情況,發現山上的確存在著亂倒石材廢料的情況,隨即將通往山上沉淀池的防火通道進行封閉,以防止運廢料的泥漿罐車再運往山上。
環保分局負責人表示,當天他們還約談了后垵村兩委負責人,會對今后的石材廢料傾倒問題多進行管理。而對于小盈嶺上廢料沉淀池的石材廢料來源問題,他們表示有一部分是外地石材廠找人往這邊傾倒的。
而據之前向導報記者報料的后垵村村民小許的表述,自報道見報近十天以來,后垵村的大小石材廠并未因此受到影響,每天仍舊照常作業,而那輛運泥漿廢料的泥漿罐車,也依舊在村道上穿行忙碌著。
讀者報料 廢料亂倒現象成災
后垵村是一個石材加工廠較為密集的村莊,從泉州水頭鎮沿著324國道,經小盈嶺過境廈門后,除了后垵村,依次還有前垵村、新垵村和蓮塘村等村莊不同程度分布著石材加工廠,使得內厝鎮興起了一個石材片區。
老許今年50歲,家住內厝鎮后許村。他用一個詞形容現在的內厝:“灰頭土臉”,他說很難想象二十幾年前紅磚古厝、山清水秀的內厝鎮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結合過去幾年廈門本地媒體的報道,他為導報記者歸結了幾點內厝石材片區近二十年來出現的問題。
老許說,內厝石材片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石材與工業廢料亂倒現象成災。今年5月份,曾有媒體報道,有疑似泉州南安境內石材廠運廢料的貨車長期在前垵村蔡宅邊傾倒廢料。2011年還曾有媒體曝光,有不法分子已經不僅在內厝倒廢料,位于馬巷的古垵村也未能幸免地被石材和工業廢料侵擾,使得良田土質受影響。
老許告訴導報記者,近幾年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沿著324國道,許多村莊都成為石材廢料和工業廢料的傾倒場所。這些石材廢料多傾倒于閑置的工地上,即便后期在廢料上蓋起樓房,下一場大雨,廢料產生的廢水又都會滲入到地下。
內厝、馬巷片區,地下水水質差已經成了公認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井水有白色沉淀物、自來水泛黃的報道,但水質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
老許認為,肆無忌憚的廢料傾倒和工廠排污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因為那些倒在工地上、山上和田里的石材廢料,都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這直接影響了水質。而且有很多石材廠都有向九溪里排污的現象,也一直未得到治理。
“此外,村容村貌破壞嚴重。”老許說,內厝石材片區的絕大多數石材廠都是家庭式的石材作坊,并未通過正規環評,加工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規范性。石材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石材廢料堆砌后產生的廢渣,都使得村容村貌受到了影響。加之工業片區近年來的防護林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泥沙揚塵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
環保分局 已進行摸底調查
9月30日,針對后許村老許提出的多項內厝石材片區問題,導報記者撥打市環保局翔安分局辦公電話7614882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負責人告訴記者,324國道上幾個村莊的石材廠的確很多都是沒有相關證照的家庭作坊,而在內厝的一些地方也的確有發現傾倒建筑邊角料和石材廢料的情況。
之所以未系統地治理過這些石材廠,主要原因是這些廠很多建立的時間都比較長,而現在在全省范圍內對這種農村里未環評即投產的家庭作坊也還沒有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處理方式。
當前,環保分局已經聘請廈大專家組,對內厝石材片區的石材廠進行一個摸底調查,對他們的數量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一次排查,待調查結果出來后,環保部門將會聯合多部門共同對這一片區的問題進行處理。
記者短評
城市邊緣不應成為法外之地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地方經濟發展進程中,由于城市發展需求、處理技術不夠完善而造成的環境問題,人們都可以理解。但是像內厝石材片區石材廢料傾倒這種人為破壞環境的行為,長年以來都未能得到解決,導報記者表示不理解。
在幾個村莊的走訪過程中,導報記者發現,石材行業并不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比如后垵村1000多戶人口中,除小部分居民在家務農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外出務工。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居民并未在石材產業中獲利,但卻失去了山清水秀的家園。而對整個村莊影響極大的幾個石材廠卻只由幾戶人家在經營,這些石材廠到底是由誰開的呢?為什么可以不用對當地產生的環境問題負責?
對于小盈嶺及內厝石材片區傾倒的石材廢料來源問題,有人說主要是本地石材廠傾倒的,有人說是南安那邊的石材廠運過來的。那這些廢料到底是哪來的呢?內厝本地的石材廢料又都到哪去了呢?后垵村黨支部書記許綠化沒有給導報記者明確回復。市環保局翔安分局同樣沒有明確回復導報記者的問題。
2014年10月1日,新修訂的《廈門經濟特區無照無證經營查處辦法》頒布,其中第七條明確商事登記機關、有關行政許可機關和監管部門接到無照、無證經營舉報或者在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無照、無證經營行為的,應當立即核實,并依法查處。
離廈門島內中心40多公里的翔安區內厝鎮324國道上的石材片區位于廈門市的城市邊緣,但城市邊緣不應成為法外之地。
環保分局負責人表示,當天他們還約談了后垵村兩委負責人,會對今后的石材廢料傾倒問題多進行管理。而對于小盈嶺上廢料沉淀池的石材廢料來源問題,他們表示有一部分是外地石材廠找人往這邊傾倒的。
而據之前向導報記者報料的后垵村村民小許的表述,自報道見報近十天以來,后垵村的大小石材廠并未因此受到影響,每天仍舊照常作業,而那輛運泥漿廢料的泥漿罐車,也依舊在村道上穿行忙碌著。
讀者報料 廢料亂倒現象成災
后垵村是一個石材加工廠較為密集的村莊,從泉州水頭鎮沿著324國道,經小盈嶺過境廈門后,除了后垵村,依次還有前垵村、新垵村和蓮塘村等村莊不同程度分布著石材加工廠,使得內厝鎮興起了一個石材片區。
老許今年50歲,家住內厝鎮后許村。他用一個詞形容現在的內厝:“灰頭土臉”,他說很難想象二十幾年前紅磚古厝、山清水秀的內厝鎮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結合過去幾年廈門本地媒體的報道,他為導報記者歸結了幾點內厝石材片區近二十年來出現的問題。
老許說,內厝石材片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石材與工業廢料亂倒現象成災。今年5月份,曾有媒體報道,有疑似泉州南安境內石材廠運廢料的貨車長期在前垵村蔡宅邊傾倒廢料。2011年還曾有媒體曝光,有不法分子已經不僅在內厝倒廢料,位于馬巷的古垵村也未能幸免地被石材和工業廢料侵擾,使得良田土質受影響。
老許告訴導報記者,近幾年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沿著324國道,許多村莊都成為石材廢料和工業廢料的傾倒場所。這些石材廢料多傾倒于閑置的工地上,即便后期在廢料上蓋起樓房,下一場大雨,廢料產生的廢水又都會滲入到地下。
內厝、馬巷片區,地下水水質差已經成了公認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井水有白色沉淀物、自來水泛黃的報道,但水質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
老許認為,肆無忌憚的廢料傾倒和工廠排污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因為那些倒在工地上、山上和田里的石材廢料,都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這直接影響了水質。而且有很多石材廠都有向九溪里排污的現象,也一直未得到治理。
“此外,村容村貌破壞嚴重。”老許說,內厝石材片區的絕大多數石材廠都是家庭式的石材作坊,并未通過正規環評,加工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規范性。石材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石材廢料堆砌后產生的廢渣,都使得村容村貌受到了影響。加之工業片區近年來的防護林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泥沙揚塵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
環保分局 已進行摸底調查
9月30日,針對后許村老許提出的多項內厝石材片區問題,導報記者撥打市環保局翔安分局辦公電話7614882采訪了相關負責人。
負責人告訴記者,324國道上幾個村莊的石材廠的確很多都是沒有相關證照的家庭作坊,而在內厝的一些地方也的確有發現傾倒建筑邊角料和石材廢料的情況。
之所以未系統地治理過這些石材廠,主要原因是這些廠很多建立的時間都比較長,而現在在全省范圍內對這種農村里未環評即投產的家庭作坊也還沒有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處理方式。
當前,環保分局已經聘請廈大專家組,對內厝石材片區的石材廠進行一個摸底調查,對他們的數量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一次排查,待調查結果出來后,環保部門將會聯合多部門共同對這一片區的問題進行處理。
記者短評
城市邊緣不應成為法外之地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地方經濟發展進程中,由于城市發展需求、處理技術不夠完善而造成的環境問題,人們都可以理解。但是像內厝石材片區石材廢料傾倒這種人為破壞環境的行為,長年以來都未能得到解決,導報記者表示不理解。
在幾個村莊的走訪過程中,導報記者發現,石材行業并不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比如后垵村1000多戶人口中,除小部分居民在家務農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外出務工。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居民并未在石材產業中獲利,但卻失去了山清水秀的家園。而對整個村莊影響極大的幾個石材廠卻只由幾戶人家在經營,這些石材廠到底是由誰開的呢?為什么可以不用對當地產生的環境問題負責?
對于小盈嶺及內厝石材片區傾倒的石材廢料來源問題,有人說主要是本地石材廠傾倒的,有人說是南安那邊的石材廠運過來的。那這些廢料到底是哪來的呢?內厝本地的石材廢料又都到哪去了呢?后垵村黨支部書記許綠化沒有給導報記者明確回復。市環保局翔安分局同樣沒有明確回復導報記者的問題。
2014年10月1日,新修訂的《廈門經濟特區無照無證經營查處辦法》頒布,其中第七條明確商事登記機關、有關行政許可機關和監管部門接到無照、無證經營舉報或者在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無照、無證經營行為的,應當立即核實,并依法查處。
離廈門島內中心40多公里的翔安區內厝鎮324國道上的石材片區位于廈門市的城市邊緣,但城市邊緣不應成為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