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文化是離不開文字的傳承,也就是離不開文人的歌頌。事實上,壽山石真正的崛起,嚴格來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相關的考究文獻并不多見,起因是采用前人說法‘一兩田黃三兩金’及‘清朝皇帝御用’,作為推廣之道并取得初步成效,然后加上其他因素,比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以及獨一無二,無可模仿等特質。近年來才逐漸導致越來越多學術權威的重視,包括中國篆刻藝術研究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人民大學在內的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造就了一扇扇文化大門為之而開的趨勢。所以只要壽山石業者肯面對現實,繼續努力,集中發揮專業精神,認識到本身文化底藴的不足,勇于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借助各方文人學者之手,散播各式各樣的文化種子;毫無疑問,將很快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局面,為壽山石文化歷史樹立新的里程碑。
說到壽山石算不算藝術?就目前市場的大氣候而言,絕大部分業內人士日常談論的內容是以石為主,以炫耀名石為榮,強調石材的重要性,形成所謂賣身(材料)不賣藝的風氣,不知不覺偏離了藝術大方向。另一方面,業內也有不少人士將雅視為藝術,并大致上把壽山石分為粗劣,匠氣及典雅三種層次。無可否認,典雅經常是藝術品的形容詞,然而更加常見的是典雅幾乎是所有上等工藝品的代名詞。工藝品在筆者眼中是一種工多藝少的作品,注重突出個中的精致手藝,講究完美的造型和典雅的效果;其完成過程基本上是一種有法可依有跡可尋的工作。反過來看,藝術卻是一種創作而非工作,其上乘者通常無跡可尋,無法可依的創作;而創作必須有創意,創意是藝術必備的先決條件。所謂創意者是從人的腦袋里衍生出來,是設計上與眾不同的各種出色演繹,往往具震撼性,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經常發人深省,令人有所聯想,甚至跨越時空,起到恒久的警世和傳世作用。
只要簡單地在壽山石工藝品及藝術品之間稍作比較,不難看出,前者是一種直接視覺,主要看外表,強調亮麗石材,其最高層次是典雅;而后者則介乎視覺與感覺,重要的是其內涵,不大在乎石材有多好,而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創意。如果根據以上情況對號入座的話,無可否認,當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業者依然在追求工藝品,只有少數人尋求藝術品。原因何在呢?因為只有絕少數人明白兩者之間的分別。
因此筆者的結論是,壽山石的潛力及定位,無論是文化層次或藝術成份,均處于起歩階段,來日方長;其未來前景的發展空間,從福州小圈子,到中華大圈子,再到國際超大圈子,雖說漫漫長路,任重道遠,卻是海濶天空,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