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十六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上,記者看到,和盛機械的少東家蘇金恒親自坐鎮現場,與新老客戶交談。
做了2年一線鉗工、1年安裝服務和4年市場營銷的蘇金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承擔起家族事業。蘇金恒坦言,接手父親30年來辛辛苦苦創下的家業,壓力不小。這也是他用了7年時間,去扎根一線,熟悉市場的主要原因。7年來,蘇金恒到底儲備了哪些能量,關于未來,他又作何考慮?
提議創辦試驗檢測車間
2008年,還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商務管理的蘇金恒,中斷了學業,回到家里走進了工廠,當起了一名鉗工,學習解剖、安裝每個零部件。
這一做,就是兩年。談起做鉗工的日子,蘇金恒笑稱,每天都像打了雞血,一開始就停不下來,因為有太多東西要學了。他每天工作都超過8個小時,遇忙時,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都是常有的事。如今,蘇金恒對廠里的每臺設備都十分熟悉,就連掉落的一個螺絲帽,他都能迅速判斷出自哪個部件。
此后,蘇金恒選擇去做上門安裝和售后服務工作。“安裝時,如果沒有提前了解企業的水循環系統,會產生一系列的后續問題。”蘇金恒說,設備的出水口要安裝在離企業的水回收系統最近的位置。距離近,排水管也就相對短一些,這不但節能,而且故障率低。
2011年,和盛機械入駐水頭濱海工業區,新廠房占地110畝。此時的蘇金恒熟知了生產工藝、安裝服務工作,對市場營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想說服客戶買下我們的產品,需要儲備很多專業知識。”蘇金恒表示,4年來,業務都開展得不錯。
4年的市場營銷經歷,蘇金恒從客戶口中聽到最多的是,用工成本高、效率低。他持續記錄市場的聲音和需求,反饋到公司的研發部去。
“盡管目前行業內價格戰打得很厲害,但和盛靠的是技術和品質。”蘇金恒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針對石材機械行業高效化、自動化、環境化的發展方向,和盛一直在機械設計原理、設計理念上及零固件配套上下工夫。一直到現在,和盛的花崗巖切割機設備仍占據著全國60%的市場份額。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石材機械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蘇金恒透露,和盛一年至少有3種新產品問世,今年公司拿出了利潤的15%進行新產品研發。
為了實現機械效能的穩定性和適用性,蘇金恒還提議創辦了行業內少之又少的試驗檢測車間。所有產品只有通過測試后,性能完善的才能推向市場。
以技術取勝,還離不開售后服務的保障。蘇金恒表示,只有完善、及時的售后服務才能增加老客戶。為此,在他進行市場開拓的幾年里,迅速在全國設立了30余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都有專業的售后服務團隊為客戶保駕護航。
“目前,老客戶占公司總客戶的60%左右,通過老客戶口碑介紹的企業也越來越多。”蘇金恒說道,從研發到鑄造、電焊、組裝、測試、服務,和盛已擁有一條龍的整體解決方案。
參與研發大型“標準”花崗巖生產線
在采訪中,蘇金恒告訴記者,鑒于場地和避免被仿制等因素,和盛新興出爐的一條生產線未能亮相本次石博會,但該設備會在廈門展期間亮相。
“事實上,花崗巖機械六七年來都沒有怎么變過。即使變了,也只是細節上、工藝上的一些調整。”蘇金恒坦言,3年前,他就想推翻這種傳統的、效率低下、用工量大的生產方式。
蘇金恒說,傳統的花崗巖生產線一條都要100多米,不但占地方,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工。“現在用工價格這么貴,如果我們機械企業不趕緊為石材企業節省人力成本,就要被淘汰出局了。”蘇金恒說,或許是自己親自跑市場的緣故,所以從終端反饋到研發的過程變得更加緊湊。
2013年年初,蘇金恒召集研發部骨干力量開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大會。這一次大會上,正式啟動了“標準化”全自動花崗巖生產線的研發。
“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和調試,一條‘傻瓜式’的生產線正式出爐。該生產僅為25米,是傳統生產線的1/4;生產力高達3000平方米/天,是傳統生產線的10倍之多。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可同時操作3條生產線,僅需要2個人就可以實現24小時的不間斷生產。”蘇金恒表示,該生產線的問世,不但意味著石材機械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也將給石材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據蘇金恒介紹,新型生產線上的鋸片均是發達國家進口的,可以實現荒料切割的零切線。傳統的刀片切割都會產生切刀線,還需要人工去對切割出來的大板進行打磨,成本相當高。該鋸片還規范了切割標準,以60×60cm為主,100×100cm和120×120cm為輔。
革新不止于此。目前,蘇金恒正與互聯網技術公司探討,如何更好地聯姻。“未來,或許都不需要有人在生產現場,只要把互聯網嫁接到設備上,手機下載個APP就能全程監控生產產量、電流等。”
蘇金恒1986年生,晉江和盛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南安和盛機械銘盛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