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規劃布局,促進產業發展
水泥工業要立足海西建設,加強總量控制,合理引導省內重點企業根據我省經濟建設需求,有序、適度地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和水泥粉磨站,加快龍巖、三明水泥產業基地優化升級。支持重點企業適度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重點支持布局合理、石灰石資源有30年以上保證、符合國家鼓勵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生產線建設。在靠近市場容量大和工業廢渣較集中的區域,允許有穩定熟料供應來源的省內水泥熟料重點生產企業合理布局建設年產120萬噸及以上(單線粉磨系統生產規模達到年產水泥60萬噸以上)粉磨站。支持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水泥深加工產品。玻璃工業繼續支持現有優質浮法玻璃企業在硅砂資源豐富的漳州東山、漳浦等地布局發展壯大,支持發展特種玻璃、專用玻璃深加工,加快建設漳州光伏玻璃產業基地。建筑陶瓷工業要以泉州、福州等地為重點,支持建筑陶瓷產品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發展商貿、物流和信息等配套服務業,促進泉州、閩清建筑陶瓷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石材工業要在泉州、寧德、福州石材產業集聚區建立石材加工集中園區,石材企業要按《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建筑飾面石材行業綜合整治的意見》(閩政文 [2009]160號)要求進入加工集中區,實行廢水、廢棄物等達標治理,資源綜合利用。樹立區域品牌優勢,提升石材企業整體水平,發展壯大閩南石材產業集群。新型墻材工業要完善提高加氣混凝土砌塊、機械裝備、硅酸鈣板三個生產基地以及閩東南、閩西、閩東北三個產業帶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突出專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重要載體的作用,著力抓好石材、建筑陶瓷、新型墻材等園區的建設,把園區建成高起點、高標準、循環性、專業化的產業集中區。
(四)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節能減排
堅持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相結合,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環保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把項目建設資源消耗關和環境保護關,對未能通過能評、環評審查的建材投資項目,不予審批或核準。推行清潔生產和“領跑者”能效標準制度,優化工藝流程,控制生產全過程污染物的產生、治理和排放。重點推進節能裝備、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技術設備與材料、固體廢物處理裝置技術設備、噪聲與振動治理技術設備、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設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裝備、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產品等應用與利用。注重源頭控制,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水泥工業要繼續推進粉煤灰、高爐礦渣、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加強低熱值燃料、可燃廢棄物的應用,采用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大型高效粉磨技術和先進的粉塵治理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新型干法水泥窯低氮燃燒技術改造,配套建設脫硝設施。新型墻體材料工業要通過大量消化和利用工業廢渣、農業廢棄物,替代天然資源生產輕質、保溫、隔音、阻燃的節能利廢型墻體材料;推進現有窯爐生產線實施節能、環保改造。石材工業要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合理規劃、規范建設、有效管理礦石堆放場、石材堆渣場,大力發展石材廢料、廢渣綜合利用產業,推進南安石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試范縣建設;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建筑飾面石材行業綜合整治的意見》(閩政文〔2009〕160號),繼續實施石材行業的綜合整治。建筑陶瓷工業要推廣節能燒成技術提升裝備水平,推廣應用以低品位原料和各種固體廢棄物作為替代原料;推進智能化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的廣泛運用,采用先進、高效的除塵、脫硫、脫硝等環保技術與裝備,實現清潔生產。玻璃工業要加強窯爐廢氣余熱利用、廢棄物回收利用;實施玻璃爐窯低氮燃燒技術改造,配套建設脫硝設施。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強規劃實施和產業發展引導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認真做好規劃的宣貫,落實規劃的執行與監督,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經常性評估檢查,對規劃實施的成果實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反饋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規劃實行調整。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建材產業政策,組織實施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準入條件、水泥企業質量管理規程、福建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條例、福建省發展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辦法等,組織制定并實施地方行業規章和技術規范,制定并發布建材行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強結構調整,控制總量,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促進行業優化升級。
(二)支持拓展建材市場
進一步拓展內需市場,在我省重點建設項目和政府采購中,優先選用優質建材產品,支持企業在國內知名網站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推動在國內中心城市及大賣場設置福建名優產品營銷網絡。發揮營銷聯盟和行業協會作用,支持舉辦和組織參加全國性、區域性的專業展覽會;鞏固和拓展建材產品出口市場,支持優勢自主品牌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加強對重點出口市場的跟蹤監測和貿易政策的研究,積極開拓新興出口市場。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和加工貿易禁限類商品目錄,支持企業開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要求的加工貿易,鼓勵和引導企業在主要貿易國建立營銷貿易平臺,推廣自主品牌產品。
(三)加大金融支持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建材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推動企業規模化發展,提高建材企業綜合競爭力。在爭取國家和省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同時,加大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力度,優先支持重點建材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再融資或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籌集發展資金;優先支持完成上市輔導的企業加快在主板、中小板或創業板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的步伐;發展財務擔保公司,拓展租賃業務,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建立和有效運作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貿易融資、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保單項下融資業務,支持企業出口。
(四)支持企業技術進步
對列入國家和省重點產業投資計劃的項目,加強監督檢查,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工程質量并按時建成投產發揮效益。整合省級有關部門支持企業發展方面的資金,重點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技術改造。每年確定一批重點投資項目,支持企業采用先進技術裝備進行升級改造;二是技術創新。利用“6·18”平臺,推動科研技術產業化項目對接,促進項目成果產業化,對省科技開發重大專項或行業技術創新重大專項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三是節能減排。支持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對節能、節材、節水、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以及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配套項目等給予財政補助,對燃煤工業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改造和能量系統優化等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給予獎勵。實施合同能源管理財政補助政策,鼓勵企業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對減排成效顯著的企業予以獎勵;四是鼓勵企業參與技術標準制定。鼓勵企業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對有代表性的建材工業產品,在國家有關標準的基礎上加快制定符合我省實際情況的地方標準。對參與上述標準制定的企業,省級標準化工作專項經費應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
(五)強化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進一步完善和強化陶汰落后產能約束和激勵機制。一是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對列入國家規定的淘汰類和限制類的建材企業實施差別電價。二是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增加淘汰落后產能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額度,積極爭取國家淘汰落后產能補助專項資金,設立省級淘汰落后產能補助資金專項,各設區市相應設立補助配套資金專項。重點支持解決淘汰落后產能有關職工安置、企業轉產等問題,確保社會穩定。三是嚴格水泥生產許可證管理。對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的企業一律不予換發證,包括擴大窯徑的水泥機立窯生產線的企業,在水泥生產許可證換(發)證審查中不予通過并核實關閉,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四是對未按期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暫停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依法保護金融債權安全。
(六)加強礦山資源開發與保護
認真落實國家和我省關于開發整合和清理整頓礦山的有關文件要求,加強對現有礦山的監督與管理。根據國家和省有關礦產資源整合的規定要求,對采礦權設置不合理、達不到省定最小開采規模、生產技術落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存在安全生產隱患的采礦權人,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以優并劣、以大并小等措施進行整合。礦山企業要做好安全與環保工作,嚴格按開采規模進行開采,技術裝備和開采工藝要求規范到位,提高回采率,做好礦山開采的植被恢復等生態保護工作,對破壞和浪費資源、影響生態環境、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礦山堅決關閉。
(七)推動企業并購重組
支持企業并購重組,妥善解決企業資產劃轉、債務合并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加大并購重組信貸支持,落實好國家有關并購重組的政策。鼓勵商業銀行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擴大貸款規模,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可轉換債券等方式為兼并重組融資。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優勢互補,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
(八)推進人才支撐體系建設
落實我省引進高層次人才、建設海西人才高地的有關政策,大力培養和引進產業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發展建材專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一批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石材、新型墻材等高技能人才。加強產業技術人才需求預測,依托有關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建設一批建材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鼓勵企事業單位人才通過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技術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為我省建材產業服務。
(九)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協調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中的反補貼、反傾銷訴訟,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加強信息發布,適時發布產業政策導向及項目核準、審批、生產、淘汰落后、污染排放、銀行貸款情況等信息。切實強化信息溝通、共享和披露,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協調企業聯合省內建材生產企業與各地建材市場、銷售商,通過資源整合組成營銷聯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進一步降低建材產品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