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同志問我,你老說方向,那什么是方向?我說方向就是我們提倡什么,支持什么;我們反對什么,贊同什么,這就是方向。我們提倡什么?我們還是提倡在傳承優秀中國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去創新、去發展,不能夠背離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提倡什么?我們還是提倡那些節能減排的、崇尚節儉的、保護環境的建筑實踐。我們反對什么?反對過分地追求形式,過分地追求裝飾,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破壞自然生態的建筑實踐。
具體講,我覺得有四個問題是需要大家努力探索和實踐的。
第一個回歸建筑本質。建筑首先是為人服務的,不能變成人要為建筑服務,如果變成人為建筑服務,這麻煩了。你看央視新樓,不是建筑在為人服務,而是人在為建筑服務。交通完全得靠電梯,室內空氣全靠空調系統調節,這是對能源和資源的極大消耗,每年這棟建筑靠人去維護的成本,不知有人算過沒有?我們說回歸建筑本質,第一、要強調建筑還要為人服務,別最后整成人為建筑服務了,這里面運行、維護的成本太高。第二,建筑確實要為適當的需求服務。什么叫適當的需求?人的需求太多了,換句話說為人的適當需求服務。第三,建筑要為人類適應自然,規避危害服務,而不是戰勝自然,破壞環境。超高、超大、超密度建筑可以有,但不能多。多了就超出了適應自然的范疇,而且對自然造成了極大破壞。
第二個勇于建筑創新。我們不可能復古,不可能回到歷史當中去,社會總是要進步的。我們要創新中國的建筑,要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
辛亥革命以后,有一批建筑家也在嘗試著怎么去傳承和發展中國的建筑形式和風格,也確實做了很多努力,在“整體仿古”、“局部仿古”、“簡約仿古”等方面做了很多嘗試,而且像中山紀念堂等建筑確實做的很經典,很到位。
任何一個文化,我覺得都不能夠輕易地去拋棄它,因為任何一個文化實際上都是有成本的,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多少代人積累的,這難道沒有成本嗎?大家都知道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年年爆滿,年年掌聲雷動,但是今年音樂會演唱的曲目基本上都是老曲目,這說明什么?說明這些老的曲目,實際上是經過多少代人去不斷地完善,并使之不斷地成熟,最后才能成為藝術精品,廣為傳頌。創新一定要對歷史、對傳統充滿尊重和敬意。
第三個追求藝術品質。我這個說法可能不準確,建筑是藝術,但是在追求建筑藝術方面,我們確實是有一個很難的標準,藝術這個東西確實是一個非常感性的、有變化的。很多同志有這樣的疑問,建筑的審美標準是什么?因為誰也不能說方的就一定好,圓的就一定好,或者方的加圓的就一定好!但是,如果說建筑審美沒有標準,我不太贊同。如果說建筑審美沒有標準,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真的審美沒有標準,沒有判斷,如果建筑審美真的是可以隨意的,甚至可以是無結論的,那么它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建筑創作的方向,而且我們的討論將變得沒有意義。所以我的觀點是,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確實是存在著不同的審美取向和審美判斷,不同的社會條件,不同的社會環境應該有一個主流的審美取向和標準,這是客觀的。
毛主席在1942年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已經過去了很久時間了,但在今天,這個講話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建筑學人學習的。毛主席講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反過來又對政治有很深遠的影響。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但是我覺得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治理念是沒有改變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仍然是以人為本。人民文藝建筑藝術,仍然是需要堅持的方向,所以,人民大眾喜歡的,符合人民大眾審美要求的,應該是中國建筑審美的基本標準。
第四個堅守職業道德。建筑師對自己的創作、對自己的工作應當問心無愧。你說別人做出一個房子,可以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甚至更久地為人類提供服務,你做的房子可能也就三十年、五十年就不能用了,就被拆掉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羞愧?從職業道德來講,這是對自然資源、能源的浪費,是背離建筑師道德的。同樣是山上取來的石材、木材,同樣使用鋼筋混凝土,別人的房子可以一百年為人類服務,你做的房子幾十年就被拆掉,這難道不是對自然的一種不敬和不道德嗎? 我們講建筑要以人為本。誰不希望有陽光的房子,誰不希望有綠地的房子?但是現在我們的建筑確實是房子挨房子,窗戶看窗戶,實際上這就叫不道德,是建筑對人的不道德。建筑師要堅守職業道德,既要對市場服務,又要堅持原則,以人為本,保護環境,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