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墓碑,刻上墓志銘,把無意義的石材變為生者追憶逝者的載體——刻碑人,他們為生命注腳,把他們稱為“藝術者”并不為過。如今,出現了電腦和機器刻碑,從事手工刻碑這一行當的人已越來越少。清明節前夕,記者來到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顏家汶畔村,探訪刻碑人顏景秋的刻碑人生。
57歲的顏景秋始終覺得機器刻的字沒有“肉”,堅持手工刻碑。他的刻碑店就在路口,在這條車水馬龍的街道旁,他經常孤身坐在一片墓碑中,創造著自己的“藝術”。每年清明節前的這段時間,他總是格外忙碌。
找點、畫格、刻碑頭、起邊……這些動作顏師傅重復了近30年,他的碑刻也遍布了黃旗堡。因為墓碑上的每一個字都必須精確,所以在用刻刀之前,他都會用顏料先將字寫好,字體和筆劃都精確雅致,沒有一定書法基礎根本無法完成這項精細手藝。刻碑的時候,他神情專注,刻刀在他的手里直接成了畫筆,花崗巖的粉末隨風飄散在碑面上,刻完后用手輕輕一抹,一幅“龍鳳朝日”的刻畫就完美呈現在了眼前。
“刻碑不是什么人都能干,要對書法有一定了解。”顏師傅用滿是老繭的手擦了擦額頭說,刻字的時候,手一定要穩,而且精力要集中,稍不注意就會出錯,一出錯整塊石料就毀了。
顏師傅算了算,這些年,經他的手刻的墓碑不下1500塊。“制作一塊墓碑,就意味著有人已經離開這個世界。”顏師傅說,雖然從事刻碑和其他行業一樣,都是為了賺錢,但卻又是不一樣的,“別的生意顧客上門,都是‘喜事盈門’,需要笑臉相迎,而干這行遇到顧客上門,卻很難笑出來。這些年來,我都是懷著復雜的心情從事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