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市場現萎縮現象
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兩省一市”全境。 2010年3月底,合肥市、馬鞍山市等六個城市正式加盟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 塊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處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占地超過200畝的石材專業加工、交易市場約30家。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上海的石材專業市場不同程度 地出現了萎縮現象,要求石材加工企業轉型和外遷的壓力越來越大,而近期江蘇出現了多個大型石材市場在同時招商。上海石材加工企業向周邊地區轉移已成定局。
一、石材市場的劃分
石材市場按功能劃分,可分為石材交易市場(貿易型)、石材加工市場(生產型)和集石材交易與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綜合石材市場(綜合型)。按產品分,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大板批發市場,另一類是臺面板市場,第三類是工程類市場。
二、石材市場面臨的困境
今年以來,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歐美債務危機,國外品牌競爭激烈,國內樓市股市前景低迷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長三角地區石材行業面臨內憂外患交織,出口增長乏力的局面。行業發展諸多制約因素值得關注:
1外圍市場低迷,行業前景不明朗
2011年以來,歐美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經濟發展陷于停滯狀態,直接沖擊了我國石材出口貿易。歐盟作為長三角石材出口的主要市場,危機發生以來,經濟持續疲軟,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數據顯 示,歐元區2012年10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從9月份的95降至94.8,這是該指數連續第8個月出現下降。美國方面,9月份新房銷售量為31.3萬套,比 8月份經修正后的數量增長5.7,但比2011年9月份的交易量仍低0.9。經濟學家認為,健康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應在70萬套左右,房地產市場復蘇仍需 時日。
2碳足跡標準成新制約因素
近年來,低碳經濟潮流席卷,各國紛紛出臺有關低碳法規或計劃。德、英、法、美、日、韓、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目前都制定了碳標簽制度,即要求企業提供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量。石材產品以后如未貼“碳標簽”,就可能難以進入上述國家市場。碳足跡標準或將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新貿易壁壘。
3行業缺乏塑造品牌意識
我國雖然是石材產量大國,但是卻是品牌小國,目前長三角地區石材企業大大小小有近4000家,但是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卻寥寥無幾。石材產品沒有品牌,對于 沒有石材專業知識的消費者而言,就很難分辨石材的好壞,也很難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總體上看,我國長三角地區石材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技術、質量和服務競爭 方面投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與意大利等國外同類型企業差距較大。
4行業環保壓力嚴峻
國務院2012年6月16日頒布的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 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19號),對環保提出了明確的指標,其中對污染物減排量和改善環境質量等作出了嚴格的要求。由于目前長三角地區石材業仍處 于初級生產階段,許多石材小企業技術裝備落后,在石材的加工和利用方面浪費嚴重,在加工上仍處于粗放型水平,存在生產廢水跑、冒和溢流現象等嚴重問題。剛 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重要議題,這在中共歷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尚屬首次,足見我國對中國生態環境的憂慮與重視,也使石材行業的發 展面臨更加嚴峻挑戰和更加嚴格的環保要求。
5行業標準不規范制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更新換代,裝飾裝修業的嚴格要求,與國際慣例的接軌,目前現行的標準亟待修改和完善。 當前由于石材行業制度不夠完善,專業標準不規范,導致石材企業間仍存在無序競爭、互相壓價、以次充好的現象,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6石材產業結構極不合理,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和分布呈現“小、土、散、亂”的特點
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石材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占總數量的95%以上,其中的中型企業占不到4%,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0%;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基本沒有。以 上海地區為例,裝有大鋸大磨的石材加工廠總數不超過60家。整個石材行業的發展,幾乎是放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完全發揮作用。
7石材專業交易市場布局不合理
僅以江蘇省南通市及周邊地區的石材市場布局分析,近三年來,南通六個縣(區),都規劃布局了一個及以上、占地上千畝的專業石材工業園,南通北面鹽城的大 豐市,規劃布局了一個占地1.2萬畝的石材專業市場。在一定時間及一定地區內,意向投資的石材商戶是一個定數,如此密集地布局專業性很強的石材市場,勢必 造成企業圈地、單位投資強度不夠、土地資料流浪等現象,相對制約了石材市場的可持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