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5日)下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35項世界文化遺產、第49項世界遺產,也實現了我國巖畫類世界遺產零的突破。中國的世界數量繼續位居世界第二位。

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包含寧明、龍州、江州、扶綏三縣一區的38個巖畫點、109處巖畫、4050個圖像。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壯族先民駱越人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200多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繪制了巨大的赭紅色巖畫。
新的世界文化遺產包含寧明、龍州、江州、扶綏三縣一區的38個巖畫點、109處巖畫、4050個圖像。其中,以寧明縣花山巖畫單位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意大利史前藝術史研究專家埃瑪努爾·阿納蒂曾評價,“廣西花山崖壁畫,數百米長的畫幅,說明幾千年前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圣殿”。
廣西壯族自治區申遺辦專家辦公室副主任藍日勇說,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巖畫點大都位于江河的拐彎處,面向來水的高大峭壁上,畫面大多距水面15~100米,最高130米,對面往往有開闊的臺地。畫面多為眾多側身人像圍繞著一個形象高大、裝束特殊的正身蹲式人形,是當時駱越人舉行原始宗教祭祀集體歌舞的場面。而畫面上的銅鼓,至今仍是當地人節慶日使用的打擊樂器。
“其高度統一的‘蹲式人形’圖像表達方式、險峻的作畫位置、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千年不褪色的作畫顏料等,都充分展示了古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藍日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