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找石掀高潮 百億產值不是夢
“葉主任嗎?快來我們這里看看,我們又找到了新礦點……”今年全縣石材產業研討會后,思南縣石材辦主任葉小平的手機成了熱線電話。這些來電,都是請他們下去鑒別石材的。
葉小平介紹說,石材產業路子有好幾條可走,但思南選擇的是就近發展之路。在資源勘探上,如果請專業勘探隊,花上一年半載也許能全部查清,但費時又費錢。思南另辟蹊徑,發動群眾,提請全縣干部群眾都留心身邊的石頭,得空就去山上轉一轉、敲一敲,一旦看到非常大的、比較成熟的石頭,就由村社向鄉鎮、石材辦逐一上報,石材辦就能迅速鎖定資源點,再聘請專業人員認定。確定資源點后,石材辦再向企業推介,企業一旦看中,馬上納入生產規劃。
葉小平清楚地記得,全民找石成功第一例就在板橋鄉。當時鄉干部在接到村委會主任的報告后,隨即上報縣石材辦,最后經認定,確實是一個好的石材資源點。
全民找石,既節約了成本,又加快了開發進度,發現了不少此前地勘也沒找到的資源點。目前,已納入客商使用的資源點有七八個,其中司都壩村小龍塘組的資源點被福安公司認定,三道水的白楊資源點業已進入征地環節。
那么,石材產業到底能夠為當地創造多少價值呢?葉小平為筆者算了一筆賬:石材企業實行一條龍精加工,都在思南的黔東北石材城交易。正常情況下,一方石材可加工成1.8厘米標準厚度的石材板45平方米,一條生產線一年可產板材45萬平方米。按目前市場行情,一條生產線一年的產值就達7000至8000萬元。若福安公司28條生產線全部運行,年產值可達20多億元。
石材資源開發,不僅能帶來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還能帶動運輸、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并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據了解,一條石材生產線可解決70個勞動崗位,如果100多條生產線全部正常生產,再加上礦山用工,石材產業能提供1.5萬多個就業崗位。
曾經讓人頭痛傷神的石頭也能變成錢,讓甕溪鎮、板橋鄉等鄉鎮的老百姓額頭上的陰霾漸漸消失,他們說:“巖石變成錢,是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沒想到今天夢想成真了!”
科學規劃 石頭工業“航母”高歌遠航
縣委書記胡洪成向筆者談到決策層在熱潮下的冷思考。他說:“如果石材產業不走深加工,不向延伸產業鏈發展,終究也會有資源枯竭的一天。”這是思南的遠見,更是思南的福音。面對今天還比較富足的資源,該縣著眼長遠,未雨綢繆地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該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合理布局,以“全力打造黔東北石材貿易中心乃至大西南石材貿易中心,在3至5年內實現石材年產值100億元”為奮斗目標,推進一城、一地和一區建設工程。
“一城”即實施商貿物流推動戰略,加快推進黔東北石材貿易中心的建設。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及交通運輸條件,已與香港彩虹奧特姆公司簽約投資19億元,在邵家橋建黔東北石材城。
“一地”即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推進石材加工基地建設,促進產品轉化增值。基地建設統一規劃在邵家橋鎮工業園區,緊靠石材交易中心、高速路出口和500噸級烏江航運碼頭,有電力、水源供應保障,便于集中管理、規范運作、外運銷售和企業間開展科研合作和公共設施建設。
“一區”即合理規劃科學布局,推進石材礦區建設,確保石材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十二五”期間,思南大理石礦山礦點布局30-50個礦點,設計開采6015萬立方米。以烏江為界,河東片區以板橋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在孫家壩、甕溪、三道水、塘頭、大壩場和文家店等鄉鎮分設礦區,河西以香壩為中心,在許家壩、東華、長壩、合朋溪、青杠坡等鄉鎮分設礦區,科學開采。
過境思南的思劍、杭瑞兩條高速公路即將通車,500噸級的黔東樞紐港——思南新港已破土動工,都勻至黔江鐵路將過境思南,而貴陽至鄭州、昭通至黔江這兩條已列入國家規劃的鐵路也是思南正積極爭取的通道。一旦制約地方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打通,思南將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就指日可待了。
石頭,人類最早利用的天然環保建筑材料,如今憑借科技的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正以其諸多優勢大放異彩。而思南用“精美的石頭”打造的工業“航母”,正朝著“十二五”目標破浪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