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加工是南安重要的支柱產業,環保整治一直是區域產業最為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南安市水頭鎮等部門圍繞粉塵整治、廢水排放等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治理工作。環保整治需要疏堵結合,為了解決被關停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石材加工小作坊的生存問題,近期水頭鎮啟動了石材加工集控基地項目。“首期已經基本完工,爭取近一兩個月讓首批30家石材加工小微企業完成入駐。”水頭鎮黨委書記柯曉輝說。 □本報記者 王宇靜 文/圖
小作坊有了統一的“大車間”
“入駐基地之后,粉塵排放、廢水排放等工作都交給基地統一處理,我們省了心也可更加規范生產。”水頭鎮一家加工坊的負責人說。
據了解,該基地項目將分三期建設,首期三萬平方米,已經有30家企業排隊等待入駐。在工地現場記者看到,“大車間”框架已經建好。“我們把道路預留了幾十米寬,是為了方便今后基地及周邊其他項目更好地綜合開發。”相關負責人呂志東說,基礎工作已經開展了幾個月,后期的廠房建設很快,為了避免偷排放的情況出現,他們會向每家企業收取固定的環保費用。為了滿足當地不同小作坊的需求,租賃面積從500至2400平方米不等,希望可以盡量滿足當地產業鏈中小作坊初級加工這一環節的生產需求。
“無論如何都必須確保環保硬件的過關。”柯曉輝反復強調。水頭石材界人士透露,小作坊環保不過關又分散,長期存在肯定不利于整體石材產業的發展,可是在現有的發展態勢下,這部分作坊不但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對產業發展有一定的益補作用。統一規范管理可全面解決這一痛點,利于當地產業的全面升級。
能過“環保大考”才能談升級
“環保關能過才有產業升級一說。”水頭鎮環保局局長黃烏只說,隨著環保整治的要求趨嚴,該鎮在年初便全面組織開展了幾十場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關閉200多家“三無”石材企業。對一些壓濾站開口向外、群眾反應激烈或經常投訴、二次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停電停業整頓。
查處是為了更好地規范生產,全面提升當地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黃烏只說,隨著環保工作的深入民心,在群眾的共同監督下,石材產業將更具發展前景。當下,不少企業主的環保意識仍需加強,新環保法推行以來也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產業要發展,切不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南安石材界人士說,環保意識增強之后,企業才會有更加自覺的自查行為,也才能形成從業者的道德公識。依托當地的產業基礎,從設計到加工一條龍的產業化配合升級也才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