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如果評出2017年度建材行業十大“新聞眼”,第一當屬“高時狀告簡一案”首審結果“簡一敗訴”的出爐。雖然只是首審,真正的結果還未出來——因為簡一已申請上訴,估計二審最快也得跨年以后了。但,本案年度行業第一新聞眼的地位卻是穩穩占住、不可撼動的。作者甚至大膽推測:不止2017年,恐怕包括2016年(2016年年度,“高時狀告簡一案”所引起的行業新聞效應,稱之為第一新聞眼應該也沒有人會有任何異議吧)和未來本案一定能最終定論的2018年,連續三年,本系列“高簡案新聞眼”都要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了。這個“行業”還是大建材行業的“行業”,而不是細分建材類別的“行業”。
不管誰動了誰的奶酪,
大家都動了消費者的奶酪!
不少朋友已發來疑問:作為石材行業的資深媒體,如此重大的新聞,為何獨獨“天下石”這么久了還沒發布任何評論、沒有“站陣”?
其實,并非“天下石”不想發布評論,而是“天下石”一向不喜“逐流性”發表言論,至少得有自己的客觀判斷以后。當然,筆者沒有漏看任何一篇相關報道,陶瓷業的、石材業的、專家學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等等,這才動筆綜合自己的觀點。即便如此,筆者想代表“天下石”闡述的,仍不是對誰的“口誅筆伐”或明確站隊,這意義不大。筆者試圖冷靜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分析交戰雙方及本官司對兩個行業或兩家企業帶來的一些影響。因為,這場紛爭影響到的,早已遠遠不只是石材行業和陶瓷行業,更包括廣大的“吃瓜群眾”,或稱消費群體。不管交戰雙方是誰動了誰的奶酪,大家都動了消費者的奶酪!不是嗎?消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他們愿意買誰家的產品由他們自己說了算。而兩家企業或說兩個行業盡顯神通的廝殺,不就是為了自己的產品更吸引消費者嗎?從這一點上講,消費者們就有權知道真相!而真相其實也簡單也復雜,而且是由幾十年的時間積累起來的。這話說得似乎很玄,但筆者絕不是信口胡言,不信請聽我細細道來。
石材業與陶瓷業宿怨由來已久,
都是利益惹的禍!
有一句話說:沒有利潤的企業是不道德的企業。這話筆者相當認可。石材行業和瓷磚行業的企業也一樣。所以,當兩個行業的市場占比率直接影響到兩個行業的大方向時,競爭就不可避免了。多年來,競爭動輒演變為兩個行業之間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了。此次“簡一高時之爭”只不過是兩個行業的矛盾從量變升級為質變的必然結果。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陶瓷行業與石材行業的恩怨情仇: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古老的建筑石材業在中國重新崛起后,這30年來,“石材輻射論”就一直沒停止過,而且很明顯的,大多是瓷磚界劍指天然石材的、缺乏依據的傳播。現在隨便一百度,關于石材輻射的新聞都能找到7000多條。這么強大的各方誣陷行動,石材行業又沒有都及時地作出澄清,導致誤會越來越深,難怪很多“吃瓜群眾”會談石色變,石材產品走進家裝也就有著重重困難。真是應了那個不是真理的真理:謊言反復說多了,就會被認為是真話。
還好,中國石材行業發展的前20年是公裝市場蓬勃發展的20年,石材經營者們不必向普通老百姓一一解釋石材關于輻射和致癌的問題,但石材的用量仍是每年大幅度上升,足夠石材人賺得缽滿盆滿的,大家也就沒那么計較是非曲直。更有甚者,連海關也要對進口石材進行放射性檢測,才放行。直到2008年開始,中國石材協會組織了專家、代表團,先后遠赴美國9個城市,(筆者有幸成為代表團的成員之一,見證了整個取證過程)對石材的放射性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和交流,結果,美國人認為把天然石材看成“洪水猛獸”很可笑,他們認為石材有微量放射性是正常的,不可能危及人類健康。后來,還是在中石協的交涉下,天然大理石被國家相關部門定為建材類“唯一免檢產品”。2013年,中石協主編在全國各地發布了《中國天然大理石白皮書》,向世人全面消除天然大理石的負面影響。
還有2016年4月初,石材人發起的在央視“消費主張”針對石材放射性、致癌論等問題,用數據為石材正名的行動,真的很大快石材人的心,也很好地消除了很多普通人對天然石材的偏見,為石材轉型家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慢慢地,“無石材,不豪宅”成為了富人們的共識。應該說,近10年,天然石材雖然因整體服務上、營銷上的缺憾、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出來,但它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高貴性等特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石材行業前景看好。90%以上的瓷磚模仿的是石材的紋理,也說明石材的魅力非凡。
簡一的老板李志林在接受記者采訪,談起為什么要模仿石材的紋理時也說過:為什么高檔的地方用石材,比如酒店;大眾的地方用瓷磚,比如普通家庭。因為石材更美,更高貴。這便是2009年,他創造“大理石瓷磚”這個品類,后來也成為陶瓷行業全員模仿的品類的個中原因。
就在當年4月底,也就是與“消費主張”欄目播出的當月月底,“高時狀告簡一”案占據許多媒體的頭條,這代表兩個行業的兩家企業也倍受人們關注,聲名鵲起。難怪,有敏感者推測:莫非又是兩家企業互相吹捧的戲高調上演?!
反正,從此,紅了簡一,紅了高時,捧了石材,捧了大理石瓷磚。兩個行業的互相對懣下,“吃瓜群眾”應該也更懂石材、更懂瓷磚了。
紛爭是手段,
出彩是目標,
輸贏結果只是必然的看客心態!
不用作任何引用,把“高時狀告簡一案”相關的來自兩個行業網上微信上能搜索到的“論斷”進行分門別類,不外乎三種類別:1、代表陶瓷,挑的是以高時為代表的天然石材行業的刺;2、代表石材行業,批駁的是以簡一為代表的陶瓷行業;3、旁觀中立者,能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分析兩方交戰可能的出發點和利弊。
目前能看到的大多評論屬前兩類,都立場分明、針鋒相對,一副誓死捍衛“本領土”的樣子,貌似雙方都振振有詞,有對方“非死不可”的理據。而且這兩類人群,顯然已經把事態看得超出了兩家企業的范圍,自然地演變為兩個細分行業,即瓷磚行業和石材行業間的紛爭,這就使得本官司的受關注度大大增加,也使得這場官司的被告和原告都因官司而價值更高。告贏了你是行業老大,為行業成功挑起大梁;哪怕輸了你還是行業老大,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失老大風范。對于被告來說,也一樣,贏了輸了,都因為是行業代表、業界翹楚,才能擔起這份代表行業的擔子。那么,在本行業,兩家公司的這份榮耀誰與爭鋒?!
筆者絕沒有絲毫貶損兩家企業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對事件進行客觀分析,無他意。而且,兩家企業的創始人確實也都是值得學習與尊敬的成功企業家,他們都為各自的行業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筆者臆想:假如沒有這些行業紛爭,或許兩位對峙公堂的企業家會是不一般的好朋友。
筆者想說:從營銷學的角度上看,紛爭是很好的營銷手段,出彩才是吸引客戶群體的終極目標,而輸贏結果,其實對誰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而只是必然的看客心態而已。在輸與贏的反復被炒作過程中,兩家企業或者說是兩個行業都已達到被無數人關注的目的。那么——
在兩個行業攪起彌漫硝煙后,
誰贏誰輸還是最重要的嗎?
而誰又是真正的最大的贏家呢?
筆者想起,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廣州設計周,讓筆者駐足最久的一家公司,竟然是一家木板生產商。而為什么駐足?因為他們的產品看起來都是特別漂亮的石材紋理。在石材行業混跡多年的筆者忍不住細細觀賞,正在尋思到底是哪家石材界的高企,能夠把石材加工得這么別致且富有個性?!而我竟然不知道。這時,業務人員過來告知:這是仿石材的木板,還可以個性化訂制,想要什么樣的石材紋理、顏色,都可以做到。
額滴個神!也就是說,模仿石材的,絕不僅僅是陶瓷行業,至少我又見證了木板行業以假亂真的神通?其他行業肯定還有!
那么,答案出來了。筆者認為,不管結果如何,這場聲勢浩大的官司沒有輸家,兩家企業都沒有輸,兩個行業也沒有輸。因為,這么大規模的炒作與被炒作,都有全民皆知的節奏了,大家的目的不都達到了嗎?也許那家仿石的木板公司也正巴望著有人也告他一把呢。
當然,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消費群體!當全國人民的消費水平都大大提升了,裝修房子想要高端大氣有個性了,卻因對裝修材料不夠了解而無從下手,不知怎么選擇。這樣的家裝需求者絕對不是個數,而是普遍現象。那么,這樣驚動兩個行業和無數百姓的官司,無疑給大眾惡補了很多裝修常識,對家裝知識也就不那么迷惘了,可以更理性更明白地消費建材。這才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孰是孰非,不再是最重要的。兩個行業都不斷提升,給生活中的我們帶來更加精彩的產品和更加貼心的服務體系,才是眾望所歸的結果。祝福我們的民族企業!祝福一切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企業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