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區不是一個新名詞,但是加上“石材”兩個字的總部區,則成為了石材界的新鮮事物。而圍繞南安市打造的“千億產業集群”部署的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到底在石材界扮演怎樣的角色?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水頭作為石材發展的大本營,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馬路兩邊隨處可見的石塊,到如今有模有樣的大板市場、加工廠,見證了水頭的歷史變遷。
但不難發現,水頭的發展仍在初級階段,因為讓外人知道這個地方的,還是水頭作為石材的生產基地、集散中心,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要想更上一個臺階,勢必要不斷融合新理念、新思維、新形式。而融合以上新事物的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以下簡稱石材總部區),正在暗暗蓄勢,為石材行業的新發展積蓄著力量。
土地集約,有效利用資源
談正事之前,不妨咱們先來做道選擇題。問題:如果你是土地所屬者,你會選擇將土地用作前者還是后者?
選項1:100畝的場地,只有一家企業使用,年產值可達到1000萬元。
選項2:100畝的場地,共集中50家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年產值在500萬元。
當然如果現實中存在這樣的問題,肯定還要考慮土地所在區域、位置等這些客觀因素,但現在我們刨除這些因素,只考慮土地的使用價值,按照正常思維,肯定大家都會選擇后者,因為這是讓土地發揮最大價值的方式。而石材總部區,正是選擇了后者,以此保證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
石材總部區C2地塊,位于水頭海聯創業園沿海大通道西側,73畝的工業用地,共集聚53家石材企業。
水頭,聞名海內外的石材之都,匯聚了各種石材人,經銷商、采購商、生產商,已使得這個小鎮成為寸土寸金的地方,再加上2017年全國各地石企回流水頭的浪潮,將這里的土地資源告急提上了日程。這么多石材企業將如何利用水頭僅有的剩余土地資源,成為擺在水頭石材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顯然,在水頭擁有一大塊土地作為某一個企業的發展大本營是不可能的現實,那么企業就需要轉變思路,換種存活方式。企業在水頭設立自己的總部,利用其強大的資源號召力,同時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自己的分部,然后充分利用現在發達的物流等現代化工具,連接全國,形成一張全面的石材網,以此達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了石企走好下一步的新選擇。
石材總部區的出現,則給出了這一難題的答案。集中了石材全產業鏈的企業總部,將各首腦集于此,充分利用僅有的土地資源,高效率辦公,作為企業的總控中心,接收到來自總部基地的一手信息,并將其傳達到各分部,以此實現企業的高效率運作流程,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并產生更大的企業效益。
產銷分離,石材之路的新征程
按照字面意思,產銷分離即生產和銷售成為兩個獨立的個體。乍一聽,會感覺這在石材界并不現實,習慣性的作坊模式,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廠,而連這幾年流行的大板市場,石材企業也只是將生產的大板放在銷售點,并沒有擺脫生產主體和銷售主體分離的現狀。
但其實,石材界還就真存在著產銷分離的現狀,這在石材界已不算新鮮事。廈門冰石進出口貿易公司總經理阮貴冰介紹到,在自己創業初期,只是在高時租了一間辦公室,一旦有客戶下單買板,便全市場的去找大板,通過自己購入之后再賣出。
當然,這只是個例,也不足以說明產銷分離的可行性,但大板市場的現實操作,便是很好的證明。中閩石材商城的蛻變之路,從撤出條板區、加工區,到主攻石材的銷售市場,以及鵬翔石材城、盛達石材城、康利大板市場、溪石國際石材展銷中心、萬隆互聯網大板市場等的不斷招租擴建,都表明了石材界的產銷分離是改革的趨勢之一。這其實就是在各自專業的領域做專業的事,大板市場做好銷售平臺,而生產商做好加工。
石材總部區則與大板市場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不僅僅是賣石材企業的聚集地,更是石材全產業鏈的聚集地。企業入駐石材總部區,相當于把這里作為總樞紐,可以多方位、遠距離操控企業動態。石企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將生產銷售點撲向全國,而這便可以搭乘石材總部區的順風車,入駐其中,將石材總部區作為核心,同時對全國各地的生產銷售點進行遠程控制,相應也解決了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
石材總部區的成立,無疑會給像阮貴冰這類石材人提供一個平臺,基于此在水頭立足,借助石材總部區的優勢資源,發展壯大自己,同時石材總部區也將為水頭吸引更多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生產和銷售的分離,這里面便存在著銷售商更樂意進購品質高的產品,這將意味著銷售商會對生產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也相應地助推倒閉工廠把產品做好,從而也大大改善了石材的整體環境。
但是產銷分離只有好,而沒有劣勢嗎?答案顯然不是。上帝都是公平的,任何事都有兩面性。產銷分離下的石材產業,勢必會帶來一定的高昂運輸成本,那么石材價格是否會水漲船高?對于工廠而言,這樣的盈利空間將會被壓縮,石材企業是否有勇氣做到真正的產銷分離?生產、銷售之間的流程也變得更加復雜,兩端公司員工之間的工資對比等等,是否會加深生產銷售之間的矛盾?這些問題都值得石材人進一步思考。
石材總部區的成立帶來產銷分離,這將會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權衡利與弊,需要石材總部區方拿出進一步的方案,當然,更需要石材人之間的信任包容和鼓勵,多去考慮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做到顧大家犧牲小家的大局觀,這樣才能在矛盾必然存在的情況下,將矛盾化為最小。
主輔分離,石材之路的新玩法
總部區的到來,也就有了總部經濟,這里便不得不提到主輔分離。主輔分離,是指企業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原材料采購、產品運輸、安裝、包裝、營銷等非核心輔助性的業務從其主營業務中分離出來,集中力量發展主業的做法及模式。其核心就是鼓勵企業在進行結構調整、重組改制中把主業和輔業分開,并利用非主業和閑置資產,通過多種方式分流安置企業富余人員。
從主輔分離的定義和核心便可以看出,這更多針對的是大型有能力的企業。這在石材企業也是有可行性的,像東升集團,不止是石材生產商,同時涉獵了產業園、大板市場、房地產等各種領域,此外,各個產業所在地方也不一樣,如產業園開在南通,大板市場在水頭鎮中,顯然需要一個可以代表東升總部的地方,來做所有的統籌。這樣做的意義也是立竿見影的,創造了更多工作崗位,解決了更多人員的安置問題。
其實石材圈子就這么大,不難發現,中小企業占據了行業的絕大數量,而那些石材行業的大咖,早已不止僅僅馳騁于石材界,在現代物流業、進出口貿易、房地產、金融業等也都有所觸及。而石材總部區就是一個大熔爐,將這些都包容進去,也相應給其提供了一個平臺。
雖然主輔分離的理論化設想是美好的,但是凡事都必須要考慮實際情況。在石材界,主輔分離到底會帶來更大的效益,還是碰壁不適合發展,還需時間的考量。石材總部區已經在逐步搭建完善,藍圖也已經鋪設好,只待行業全產業鏈、多元化大型國際化的這部分企業集團的入駐,一起探索石材界這有價值的一次嘗試。
品牌聯姻,石材行業抱團取暖
中國的石材行業在經歷了前二十年的粗獷發展之后,開始注重品牌的塑造與維護。而這方面,需要石材人共同學習的對象就是大家共同的競爭對手:陶瓷行業。佛山陶瓷產業的總部區,在一片質疑聲中,經歷了陣痛到現在的穩定良好發展,成就了陶瓷行業多個品牌的聯姻,一起抱團發展,也使得陶瓷的品牌受到了更多大眾的認知。而作為石材行業,這種品牌意識卻亟待提高。
所幸的是,石材有這種意識,并逐漸成抱團之勢。康利大板市場的開建及招商,就是定位在康利多年下來的品牌效應和積攢的人脈,為入駐的石企提供更多的資源,共享發展,抱團取暖,此外還有在錦盛設點賣板的泰美斯,也是看重了錦盛的加工實力及業界口碑,當然,還有更多的石材界品牌聯姻,這無疑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是向好的事情。
石材總部區的建立,將會為更多石材企業提供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布動態將會借助總部區的平臺,因為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業界曝光,在這種時候,也是最能促進業界同行之間的彼此了解與認知,品牌的聯姻也會變得更加水到渠成。
慧海石材執行董事陸海鷗提到,入駐石材總部區的企業會將公司最新的理念、最新的產品,在總部進行發布。可以預想,屆時集聚了石材全產業鏈的總部區,占據了天時地利,將在第一時間收獲石材的所有新信息,這里也將不僅僅是石材的重心,更是信息的中心、頭腦風暴的中心。
石材企業已經不再單打獨干,只有融合發展,相融共生才能取得長遠的勝利,這在2017年轟動建材領域的高時勝訴簡一案便可見端倪。所有石材人也都意識到這不再是某個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戰役,而是整個行業之間的榮譽之戰。所以,正在學習著抱團發展的石材行業,將在總部區到來的時候,爆發出更強的行業使命感。而這,也給所有石材人一個美好愿景和期待。
如何走好第一步?
“現今市場形勢之下,石材企業紛紛尋求突破,石材行業面臨重新洗牌。我們需要海西(國際)石材總部區這樣的一個載體來幫助企業找到轉型和提升的方向。多數石材企業嘗試借助設計和創意元素來提升附加值,而水頭作為國際性石材集散地,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出色的設計和加工企業。我們希望通過立足石材總部區,實現本土石材企業與外部高端能力資源的對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致尊建材董事長周曉遵對《石邦》雜志講道。同時,即將入駐石材總部區的慧海石材執行董事陸海鷗講道:“海西石材總部區,要對標佛山陶瓷產業的總部區,找差距,敢超越。目前水頭石材是中國石材的龍頭,乘著2018全國各地石材業界的回流東風,趁勢而上,這是很有價值的一個嘗試。作為慧海石材企業,新的水頭人,希望緊跟趨勢,為新十年的發展做些準備”。
可見,對于入駐總部區的石材企業而言,都是對其寄予厚望的。但是冷靜思考之后,也必須要認清一個現狀,總部基地在于石材行業還屬于萌芽期,勢必會有諸多問題產生,石材人需要將自己的包容發揮出來,學習借鑒陶瓷行業總部基地的創建與實施過程,以此來真的幫助行業自身發展。當然,總部經濟理論上帶來的相關影響和效應也需要時間的打磨,但更需的是石材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攜手同行。
編后語
石材產業經濟正從“傳統”逐步向“現代”升級,而產業升級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務來推動。石材總部區將發揮其地域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優勢,穩固完善石材產業鏈的同時,幫助石材產業破繭成蝶華麗升級,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石材總部區的未來,需要同行的幫助支持,石材自身的未來,更是牢牢握在石材人自己的手上,努力拼搏,才能保證石材行業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