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劉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采取更嚴格有效的措施保護地下水。
“這不僅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改善環境的重要措施,更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
礦山不能簡單一關了之
“關閉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礦山,并加大恢復治理,是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過程。但不能矯枉過正,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之。”劉聰告訴記者,近年來,他一直關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礦產資源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城鎮化、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都需要資源的支撐。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劉聰表示。
劉聰曾考察過美國洛杉磯一家建筑材料公司,這座年產600萬噸的公司竟然位于市中心。“礦產資源開發是必要的,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這個需求。但是要進行合理科學有序地開發,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他表示,江蘇近幾年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嚴格在采礦山(新建礦山)的環境準入、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礦產勘查開采,使礦產開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劉聰告訴記者,賈汪區利用采煤塌陷區,通過構建“基本農田整理、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的“四位一體”建設模式,建成了核心區面積達16平方公里的潘安湖濕地公園,今年1月被評定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截至2017年底,江蘇省還有1.33億平方米廢棄礦山需要恢復治理。劉聰建議,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鼓勵地方大膽探索,如共同建立推進機制,加大資金的投入,在土地和資源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