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武氏家族于東漢桓、靈時期建造的武氏祠,其中的畫像石是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4石。武梁碑碑文記載:“選擇名石,南山之陽,擢取妙好,色無斑黃。前設壇墠,后建祠堂。良匠衛改,雕文刻畫,羅列成行,攄騁技巧,委蛇有章”,石闕銘文記載:石工孟季及季弟卯造石闕,孫宗造石獅。這對石獅是中國目前最早的石獅,是按照獅子的原型塑造的一對立獅,風格粗獷質樸,線條簡潔流暢,最能代表當時的藝術風格。
武氏墓群石刻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學界譽其為“漢代歷史百科全書”。武氏祠內還保存著60余塊從嘉祥武翟山、五老洼、宋山等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這些畫像石采用的技法與武氏祠漢畫像石有所不同,主要有“減地平板”、“凹入平臺雕”、“弧面淺浮雕”、“陰線條”等刻法。東漢時期是嘉祥石雕藝術的成熟時期,風格古樸渾厚,技法嫻熟老練,在藝術上臻于大成之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嘉祥的人物雕塑藝術更加成熟,造型細致優美。陵墓石雕在南北朝時期再次走向繁榮,墓前多設置麒麟,嘉祥的麒麟雕塑藝術似從此時發展起來。東晉太尉郗鑒祖籍嘉祥,其墓位于嘉祥縣城南燈臺山西麓,據清光緒《嘉祥縣志·方輿志》記載:“墓前二石臺,高約二丈,悉鏤花卉,其頂斗拱工細,鱗瓦參差,形如燈檠”。燈臺山之名即因此二石闕望之如燈臺而來。
隋唐時期,嘉祥石雕依然以建筑和陵墓用品為主。石獅造型與漢代相比有了較大變化,多為坐獅,雄獅頭部鬃毛開始雕刻成盤花的形式。嘉祥縣出土的大隋開皇三年隋碑,頂端利用半浮雕形式刻著二龍盤柱,背面雕刻著近似圓雕的石佛、飛天、石獸等,形象逼真、技藝非凡。
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嘉祥石雕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居民生活使用石雕品類逐漸增多。
明清時期,嘉祥石雕以石獅、麒麟及建筑為主,雕刻了大量的石牌坊。清光緒《嘉祥縣志》記錄了嘉祥明清時期的30余座牌坊,有“登云坊”、“沖霄坊”、“月桂秋香坊”等。嘉祥現存的明代牌坊有宗圣曾子廟前的三座牌坊和青山腳下的“泰山行宮坊”等,風格簡潔洗練、質樸凝重,門樓較為簡易或不使用門樓,花紋裝飾較少。清代的牌坊大多使用多個門樓,雕工精美,裝飾富麗繁縟,整個牌坊巍峨聳秀、氣勢宏偉。
清末至民國年間,戰火頻仍,經濟凋敝,嘉祥石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一時期較少大型石雕作品,主要以生產生活用品為主,一些世代相傳的石雕世家將石雕技藝流傳了下來。
建國初期,經濟仍不發達,石雕作品較少。“文革”期間,嘉祥留存下來的古代石雕作品大多遭到破壞,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石雕藝術作品越來越成為裝點城市、美化環境的重要裝飾藝術品,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嘉祥石雕藝術也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石雕藝術人才,他們在嘉祥石雕藝術的發展創新中起了重要作用,成為嘉祥石雕藝術的佼佼者和石雕產業的帶頭人。他們傳承了嘉祥傳統的石雕藝術風格,又有獨到的創新之處,創作了大量的石雕藝術作品,遍布國內,好多產品還遠渡重洋,落戶于異國他鄉。
為發展石雕產業,嘉祥縣委、縣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9月下旬舉辦一次“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有力地推動了嘉祥石雕藝術和石雕產業的發展,打響了曾子文化和石雕藝術兩大品牌。歷經五屆石雕藝術節,建設了“國際石雕藝術大道”和“嘉祥石雕藝術公園”,成為嘉祥最靚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嘉祥石雕產業發展十分迅猛,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全縣已擁有石雕專業村16個,大小石雕企業136家,從業人員2.6萬人, 石雕產業已成為嘉祥縣的重要支柱產業。2008年,嘉祥石雕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嘉祥石雕的藝術特色
嘉祥石雕以當地盛產的天青石為主要原料,輔以大理石、花崗石、漢白玉等石料,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他們集采石、創作、雕塑加工為一體,產品除傳統的石獅、麒麟、石碑、石桌之外,目前主要以龍亭龍柱、大型牌坊為主,形成了傳統雕刻和現代雕刻兩個大類、十大系列、近千個品種,可謂品種齊全、種類繁多。
嘉祥石雕雕刻技法
圓雕、浮雕、透雕、線雕、平雕、影雕等。圓雕,就是立體的雕刻品,以各類人物與動物雕像為主;浮雕,因圖像造型突出于石料表面而得名,是半立體的雕刻品;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景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稱為透雕;線雕,就是用線條來勾勒出圖像或造型的雕刻品;平雕,就是將圖像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圖像作平面的凸起的雕刻品;影雕,是運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在磨光的黑石上進行雕刻,具有攝影的逼真效果。
嘉祥石雕藝術的工藝流程
01
園林類:確定尺寸→設計圖樣→選擇石材→雕刻制作。
02
人物塑像類:創作泥塑小樣→做泥塑大樣→根據成品尺寸選石材→雕刻制作。
03
動物類:根據成品尺寸選定石材,直接進行雕刻。
雕刻制作的工序
01
開荒。將粗坯鑿去多余部分直到粗具輪廓的過程叫“開大荒”。進一步打出體面結構和基本形的過程叫“開中荒”。一般打到離形體約1厘米左右時叫“開小荒”。三者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交替進行,開荒中除掉的多余材料叫“荒料”。
02
打細。即將“開荒”后剩下的多余部分去掉,重點刻畫形象和找準形體的起伏結構等細微變化,是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的重要階段。
03
打磨。即在經過打細的石雕上,用研磨材料進行打磨、拋光,以獲得石材所特有的材料美,使作品增添光彩。但不是所有石雕都需要這一工序。
來源:石雕之家
武氏墓群石刻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學界譽其為“漢代歷史百科全書”。武氏祠內還保存著60余塊從嘉祥武翟山、五老洼、宋山等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這些畫像石采用的技法與武氏祠漢畫像石有所不同,主要有“減地平板”、“凹入平臺雕”、“弧面淺浮雕”、“陰線條”等刻法。東漢時期是嘉祥石雕藝術的成熟時期,風格古樸渾厚,技法嫻熟老練,在藝術上臻于大成之境。
魏晉南北朝時期,嘉祥的人物雕塑藝術更加成熟,造型細致優美。陵墓石雕在南北朝時期再次走向繁榮,墓前多設置麒麟,嘉祥的麒麟雕塑藝術似從此時發展起來。東晉太尉郗鑒祖籍嘉祥,其墓位于嘉祥縣城南燈臺山西麓,據清光緒《嘉祥縣志·方輿志》記載:“墓前二石臺,高約二丈,悉鏤花卉,其頂斗拱工細,鱗瓦參差,形如燈檠”。燈臺山之名即因此二石闕望之如燈臺而來。
隋唐時期,嘉祥石雕依然以建筑和陵墓用品為主。石獅造型與漢代相比有了較大變化,多為坐獅,雄獅頭部鬃毛開始雕刻成盤花的形式。嘉祥縣出土的大隋開皇三年隋碑,頂端利用半浮雕形式刻著二龍盤柱,背面雕刻著近似圓雕的石佛、飛天、石獸等,形象逼真、技藝非凡。
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嘉祥石雕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居民生活使用石雕品類逐漸增多。
明清時期,嘉祥石雕以石獅、麒麟及建筑為主,雕刻了大量的石牌坊。清光緒《嘉祥縣志》記錄了嘉祥明清時期的30余座牌坊,有“登云坊”、“沖霄坊”、“月桂秋香坊”等。嘉祥現存的明代牌坊有宗圣曾子廟前的三座牌坊和青山腳下的“泰山行宮坊”等,風格簡潔洗練、質樸凝重,門樓較為簡易或不使用門樓,花紋裝飾較少。清代的牌坊大多使用多個門樓,雕工精美,裝飾富麗繁縟,整個牌坊巍峨聳秀、氣勢宏偉。
清末至民國年間,戰火頻仍,經濟凋敝,嘉祥石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一時期較少大型石雕作品,主要以生產生活用品為主,一些世代相傳的石雕世家將石雕技藝流傳了下來。
建國初期,經濟仍不發達,石雕作品較少。“文革”期間,嘉祥留存下來的古代石雕作品大多遭到破壞,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石雕藝術作品越來越成為裝點城市、美化環境的重要裝飾藝術品,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嘉祥石雕藝術也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石雕藝術人才,他們在嘉祥石雕藝術的發展創新中起了重要作用,成為嘉祥石雕藝術的佼佼者和石雕產業的帶頭人。他們傳承了嘉祥傳統的石雕藝術風格,又有獨到的創新之處,創作了大量的石雕藝術作品,遍布國內,好多產品還遠渡重洋,落戶于異國他鄉。
為發展石雕產業,嘉祥縣委、縣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9月下旬舉辦一次“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有力地推動了嘉祥石雕藝術和石雕產業的發展,打響了曾子文化和石雕藝術兩大品牌。歷經五屆石雕藝術節,建設了“國際石雕藝術大道”和“嘉祥石雕藝術公園”,成為嘉祥最靚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嘉祥石雕產業發展十分迅猛,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全縣已擁有石雕專業村16個,大小石雕企業136家,從業人員2.6萬人, 石雕產業已成為嘉祥縣的重要支柱產業。2008年,嘉祥石雕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嘉祥石雕的藝術特色
嘉祥石雕以當地盛產的天青石為主要原料,輔以大理石、花崗石、漢白玉等石料,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他們集采石、創作、雕塑加工為一體,產品除傳統的石獅、麒麟、石碑、石桌之外,目前主要以龍亭龍柱、大型牌坊為主,形成了傳統雕刻和現代雕刻兩個大類、十大系列、近千個品種,可謂品種齊全、種類繁多。
嘉祥石雕雕刻技法
圓雕、浮雕、透雕、線雕、平雕、影雕等。圓雕,就是立體的雕刻品,以各類人物與動物雕像為主;浮雕,因圖像造型突出于石料表面而得名,是半立體的雕刻品;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景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稱為透雕;線雕,就是用線條來勾勒出圖像或造型的雕刻品;平雕,就是將圖像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圖像作平面的凸起的雕刻品;影雕,是運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在磨光的黑石上進行雕刻,具有攝影的逼真效果。
嘉祥石雕藝術的工藝流程
01
園林類:確定尺寸→設計圖樣→選擇石材→雕刻制作。
02
人物塑像類:創作泥塑小樣→做泥塑大樣→根據成品尺寸選石材→雕刻制作。
03
動物類:根據成品尺寸選定石材,直接進行雕刻。
雕刻制作的工序
01
開荒。將粗坯鑿去多余部分直到粗具輪廓的過程叫“開大荒”。進一步打出體面結構和基本形的過程叫“開中荒”。一般打到離形體約1厘米左右時叫“開小荒”。三者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交替進行,開荒中除掉的多余材料叫“荒料”。
02
打細。即將“開荒”后剩下的多余部分去掉,重點刻畫形象和找準形體的起伏結構等細微變化,是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的重要階段。
03
打磨。即在經過打細的石雕上,用研磨材料進行打磨、拋光,以獲得石材所特有的材料美,使作品增添光彩。但不是所有石雕都需要這一工序。
來源:石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