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聯合工信部、財政部、環保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全國共投入治理資金超過900億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面積超80萬公頃,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恢復。

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主要表現在造成礦區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下水資源及其含水層破壞等。據統計,截至2014年,因礦產資源開發引起地面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2.6萬多處,采礦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累計存量約450億噸,采礦活動平均每年抽排地下水約60億噸。
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熊自力介紹,目前投資轉化率約為26%,全國仍有220萬公頃損毀土地面積未得到有效治理。“十三五”期間目標是完成50萬公頃土地治理,約需資金750億元。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形成開發與保護相互協調的礦產開發新格局。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及時治理,歷史遺留問題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不再欠新賬,加快還舊賬”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新局面。同時,從嚴格礦山開發準入管理、加強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的實施、加強開發和保護過程監管、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四方面強化源頭預防。
礦山生產對環境、生態、生物的危害很大,而且范圍廣、難治理。我們看過太多其他國家在片面追求GDP的過程中因破壞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難道發展都要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嗎?未來也許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試著將魚和熊掌兼得。
在國家投入重金修復礦山地質環境的同時,我們不應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礦業環境治理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踐行環保,離不開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參與。礦山生產企業要積極采取措施,逐步改進生產工藝,使資源和環境在發展過程中盡可能保持高效和諧、穩定均衡,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走綠色環保之路。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礦產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主要表現在造成礦區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下水資源及其含水層破壞等。據統計,截至2014年,因礦產資源開發引起地面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2.6萬多處,采礦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累計存量約450億噸,采礦活動平均每年抽排地下水約60億噸。
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熊自力介紹,目前投資轉化率約為26%,全國仍有220萬公頃損毀土地面積未得到有效治理。“十三五”期間目標是完成50萬公頃土地治理,約需資金750億元。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形成開發與保護相互協調的礦產開發新格局。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及時治理,歷史遺留問題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不再欠新賬,加快還舊賬”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新局面。同時,從嚴格礦山開發準入管理、加強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的實施、加強開發和保護過程監管、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四方面強化源頭預防。
礦山生產對環境、生態、生物的危害很大,而且范圍廣、難治理。我們看過太多其他國家在片面追求GDP的過程中因破壞環境所付出的代價。難道發展都要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嗎?未來也許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試著將魚和熊掌兼得。
在國家投入重金修復礦山地質環境的同時,我們不應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礦業環境治理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踐行環保,離不開每一個礦山企業的參與。礦山生產企業要積極采取措施,逐步改進生產工藝,使資源和環境在發展過程中盡可能保持高效和諧、穩定均衡,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走綠色環保之路。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