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北省曲陽縣宣傳部門透露,由該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曲陽雕刻石材 行業協會聯合10家雕刻企業起草的《石材雕刻(圓雕)產品技術規范》,已通過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成為該省地方標準,并將于2010年1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
據了解,該標準對石雕產品分類、原料、品級評定、實驗方法及標識、包裝、運輸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為國內雕刻產品檢驗提供了技術支撐。專家稱,作為國內首部石材 雕刻(圓雕)產品技術規范,其頒布實施將為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積極作用。
走進保定曲陽宏州石業,院內機器轟鳴,切割、雕刻、打磨、包裝……身穿藍色制服的員工井然有序的忙碌著。
“2011年,我們公司順利實現了年產值超億元的預期目標。”擺滿雕塑精品的展廳內,宏州石業集團董事長劉紅立自信地說,“現在,我們已經接下了來自國內外的幾十個訂單,今年,我們有能力使年產值再翻一番。”
為打造一支實力雄厚的“智囊團”,宏州石業集團先后與中央美院、清華美院、中國美術學院等知名院校對接,與中國雕塑學會會長、雕塑家錢紹武等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合作完成了天津欒水園大型歷史人物群雕、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臥佛等工程。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只有提升管理、創新產品才有市場。”談到成功秘笈,劉紅立毫無保留,“只有積極開展員工培訓,組織優秀員工到院校深造,才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2011年,該集團擁有高素質技術工100余人,高級工藝師80余人,劉紅立也被評選為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傳統的石雕行業往往停留在粗加工的低端環節上,石匠只掙辛苦費,卻‘為他人做嫁衣’,巨大利潤被其他環節占有。”集團總經理王改敏說,“由低端加工到創意制造,延伸產業鏈條是關鍵。”為改變行業“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該集團打破思想藩籬,增加技術含量,拓展業務空間,逐步形成從規劃設計、會展營銷,到生產加工、工程開發的完整產業鏈條,實現了產、學、研、信息、物流“多點開花”的發展之路。
宏州石業集團始建于1993年,目前已發展到擁有6家分公司,500余名職工,年產值超億元的雕刻集團,實現了從庭院作坊到現代文化企業的成功蝶變。而宏州石業也只是曲陽縣雕刻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曲陽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為把曲陽的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成文化產業優勢,把文化“軟實力”變成經濟“硬支撐”,該縣積極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并聘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編制《河北省曲陽縣雕塑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1-2020)》,籌建占地20多平方公里的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區。
曲陽是中國雕刻之鄉,自漢代起已有2000多年歷史,有“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的美譽。目前,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已擴展到10個鄉鎮,100多個村,擁有2300多家雕塑企業,從業人員10萬余名,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40余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