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寫海上絲路新傳奇
石博會上游客在展區參觀。
新華社福州11月11日電(記者張猛 邰曉安) 中國宋元時期,東南沿海的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繁忙的樞紐,在馬可·波羅眼里它與地中海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市郊南安豐州鎮的九日山,至今仍存13塊祈風石刻。
那時,九日山下金雞港的商船往來無數,海舶揚帆之際,泉州官員要舉行典禮,祈風保平安,并刻石留記。石頭,似乎只是久遠“海絲”故事的記錄者。
沉寂數百年后,泉州南安重新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熱鬧的商埠,讓這戲劇性一幕發生的,還是石頭。
出人意料的是,南安不是石材的主產地,既不產大理石,也不產花崗巖。
第十九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上展出的石蘋果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南安水頭鎮主要還是依靠種植業、漁業,居民收入較低。為求生計,有些人選擇到毗鄰的石井、晉江、同安的花崗巖企業打工。但真正的機會,是南安人從他鄉找到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安開始從國外進口石材在本地加工,當地商人遠赴印度、土耳其、伊朗、希臘等國開采石頭,通過海運運輸到中國進行加工,再銷往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世界各地。“買世界,賣世界”成了南安石材商人的一個口號。
第19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日前舉辦。據介紹,這是中國展位數量最多、辦展規模最大的國際性石材專業展會。
展廳內客商討論洽談。雖然成交數字尚未統計出來,但可以參照的是,2017年,短短四天的博覽會,共簽訂購銷合同1951個,其中外貿訂單占比26.2%,價值4.49億美元。
第十九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上展出的十二石獸首
在石材商人的努力和“石博會”推動下,南安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石材加工貿易、原材料集散、物流貿易中心,其進口、出口石材量分別占全國的60%和55%,石材貿易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小鎮水頭也因此獲得“國際石材之都”的美譽。
在南安,基本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石材品種:波斯灰、阿拉伯白、西班牙米黃、印度紅……每天有成千上萬噸的石材和成品從港口駛入駛出,繁忙景象更勝舊日時光。
南安商人遠赴世界各地尋找石材,他們的足跡讓人聯想到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往來盛況。
作為這支石材“探險隊”的重要成員之一,英良集團總裁劉良感慨地說:“水頭鎮從十幾家小工廠起步,到如今萬國客商云集,這是一個奇跡!”
近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變成了世界各國矚目的新機遇。英良集團的“絲路”色彩也越發濃厚,它不僅在俄羅斯、迪拜設立了海外基地,還投資承包了土耳其、伊朗的礦山。
“'一帶一路’給我們集團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劉良說。
新東源、奧力等南安石材企業還在土耳其創建了全球首個石材圖書館,在大理石出口大國提升自己的形象。
“石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石材產業的國際合作提檔加速,實現了從貨物進出到人員流動,再到項目落地、產能合作的新階段。接下來,他們打算加快石材轉型升級,以“泛家居”的品牌形式“走出去”。
石博會期間的“泛家居”
南安石材市場同樣給外國人帶來了機會。伊朗霍馬礦業集團董事長莫森,1996年到中國讀大學,畢業后留了下來。受中國朋友影響,他喜歡上了石頭,并于2002年開始創業。十幾年來起起落落,他一直堅守著這個產業。作為一個異鄉人,莫森覺得“不論來自天涯海角,所有'石材人’都是水頭鎮的主人”。
土耳其石材商人阿德南自己有兩座礦山,10年前就開始來尋找合作伙伴,他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大理石市場”。
“我新開采了一種白色的大理石,中國人肯定喜歡。”阿德南說,他特意把那家負責開采的公司命名為“silkroad(絲綢之路)”。
在南安商人與各國的貿易往來中,石頭成為他們相互認知的媒介。
在南安石博會采訪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外國石材商人在中國學習生活過,他們中文說得很好。土庫曼斯坦的小伙子阿里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知道自己的國家,這也是石材貿易的結果。
南安石材協會會長王清安指出,今年的石博會,透露出石材業發展的兩大趨勢:綠色和文化。
石博會上的外國展商
他說,石材產業既要綠色的“面子”,更要綠色的“里子”。從綠色開采到綠色生產、綠色應用,石材產業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追求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另一方面,石頭本身從建筑材料到家居裝飾,再到藝術精品,也被賦予了新的文創價值。用石頭做成衣柜、燈罩、手表,運用于皮包、高跟鞋、藝術品……在當地人看來,這是石頭的未來。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時,泉州留下有“市井十洲人”之說。如今,隨著石材產業合作的深化,這里正再次成為“十洲人”的造夢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