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綠水青山 練點石成金 蛟河石材產業升級現“鯰魚效應”
5月30日,蛟河市天崗鎮天崗石材產業園雙岔河礦區,一車車石材從山上運下來,和排隊上山的拉土車擦肩而過,成階梯式的礦山作業面,大型機械緊張有序地工作著。 可就在幾年前,天崗石材產業面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升級改造等諸多矛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挑戰。
關鍵詞:困境
曾經“捧著金飯碗,吃不上飯”
天崗是東北最大的石材原料和生產基地,全國四大花崗巖產地之一,這里擁有近百億立方米的花崗巖儲量。100年前,天崗人就靠山吃“山”,以石為生。
1999年,天崗石材產業園成立,憑借天時、地利,經過20年發展成長,石材產業初具規模,核心區域沿302國道綿延20多公里,形成擁有300多家石材工廠的產業集群,博得“關東石材第一鄉”的美譽。
但后來,說起天崗,當地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排隊通過的大貨車,轟鳴的電鋸、磨具噪音,亂堆亂放的碎石,裸露的山巖……依舊是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場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環保問題卻日益嚴重。“眼看漫山遍野的花崗巖,就是不知道怎么發展,捧著金飯碗,吃不上飯。”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關停天崗石材產業園的聲音越來越多。
“不能一關了之,保生態,同時也要發展,石材產業必須升級,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蛟河市市長朱永忠認為,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路徑有相似性,要為天崗找到發展的對標園區,“別人做得好,我們拿來仔細學習研究。”
關鍵詞:路徑
用龍頭企業發展思路“點石成金”
2018年8月,蛟河決定面向全國招商,招商目標很明確——聚焦行業龍頭企業,招大商。龍頭企業投資的項目多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特點,要用龍頭企業的發展思路引領天崗石材走出困境。
位于湖北麻城的中國中部(麻城)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與天崗有相似的發展路徑,不同的是,麻城石材產業經歷12年粗放發展后,僅用4年時間,就一躍成為國內外著名的石材產業園。項目的操盤手叫李龍才,一個做了30年石材生意的福建人。
2018年9月,蛟河市政府招商團隊在麻城見到李龍才。初次洽談后不到一個月,李龍才來到蛟河天崗考察。天崗的石材“吉林白”,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有所耳聞。經過踏查,他遺憾地說:“礦山資源特別好,但石材產業落后了20年。”幾輪磋商下來,李龍才決定在天崗投資,將項目經驗帶到蛟河。
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圖
2019年3月,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正式簽約。
4月,產業園項目進場,礦山開采作業開工。按照規劃,該園區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計劃落地企業80戶,5年內完成投資80億元。園區集礦山開采、生產加工、循環利用、展示交易、商務服務、科技創意、倉儲物流、世界石材進出口加工等八大功能區于一體,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帶動3萬人就業,稅收3億元以上。
截至目前,石材加工集控區一期投資8億元已經到位,4家石板材加工企業開工建設,其中兩家已完成土地摘牌,正在辦理環評、土地等手續。
礦山開采一期工程已開工,投資3億元,整合了雙岔河4戶采礦權、9個開采作業面,有效解決石材分散開采加工、資源浪費、無序競爭、市場混亂的問題。
礦山棄渣綜合利用項目,投資1.5億元,預計2019年6月末建成投產,年可處理碎石100萬立方米,產值達9000萬元,實現稅收200萬元。
這些日子,天崗人驚喜地發現,石材產業園每天都在變。南方口音的客商把賓館住滿了,他們在鎮上找項目,談合作。從產業上下游企業,到物流商,再到產業配套服務商,相關產業的投資考察客商大量涌向天崗。更讓蛟河人興奮的是,3萬多新增人口,將帶來三產融合,地產、商務、餐飲也會有更加快速的發展。 “
產業園起著平臺作用,我們打造標準化企業,利用已有的市場渠道,輻射東北亞,做石材集散地。”李龍才說,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國北部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配套最完善的石材產業園。
關鍵詞:綠色
循環經濟,不讓一塊石頭落地
鄭振民,福建人,跟著李龍才一起到天崗來投資,做碎石加工。“看到碎石,滿眼都是錢。”他說,蛟河最吸引他的是石材,項目搶在了一期建設,目前落地的加工企業全都是做高端石材產品,銷往國內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我們是不會讓一塊石頭落地的。”
開發礦山,采石料制作高端產品;礦山棄渣,制成路基工程用的碎石或建筑用沙;生產中的污水,通過工廠的凈化裝置和循環利用系統循環使用,確保不外溢、不外流;污水中的石粉,過濾壓干,制成墻板、陶瓷等新型建材配料產品;礦山粉塵,通過廠區的吸塵管廊吸塵,噴淋噴霧降塵,解決粉塵污染。
這就是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現代化生產模式,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礦山開采作業
礦山開采作業
產業園注重礦山的保護性開采和生態環境的及時恢復。目前,已投入1300萬元完成覆土綠化37.56萬立方米;投資1100萬元修建的礦山道路即將投入使用。園區已申報省級綠色礦山,蛟河市擬聘請專業團隊提高園區總體規劃和綠色礦山(修復)發展規劃,動員企業持續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全力打造全國石材產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和綠色礦山基地。“石材產業要走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市長朱永忠說。
關鍵詞:再造
政府引導,產業化運作
對天崗本地32家礦山企業和242家石材加工企業來說,中國北部(蛟河)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倒逼他們轉型升級的“鯰魚”。
招商來的企業“軟硬”兩方面都遠超過當地企業。從硬件上看,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組合繩鋸、多刀片組合鋸等生產線,荒料成材率比當地企業提升2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同時采用保暖材質建設生產車間,生產周期由6個月延長至10個月;從軟件上看,管理模式、生產方式、市場拓展、產品設計等方面,與歷經20年粗放式發展的天崗企業比,明顯不在一個層面。以上種種,促使本地石材加工企業提高標準、擴大產能、改造升級。
鯰魚效應已經顯現,目前,已有6戶企業計劃投資2540萬元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政府搭橋,為本地石材企業,尋找購并、合作、租賃的合作企業,甚至帶著石材廠的老板們出去學習考察,找差距、找出路、找市場。
本地企業在改變,政府的配套服務在升級。蛟河市政府安排專人負責,對落地石材加工企業開工建設、礦山出讓等手續實行領辦代辦,列出時間表、路線圖,及時研究手續辦理中的問題,確保項目推進。同時,根據發展實際,抓緊對城鎮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進行修編調整,確保園區升級改造順利進行。
現在,來蛟河考察投資的客商越來越多,落地開工的項目越來越多,干部們越來越忙。 蛟河人正在向著守住綠水青山,練就“點石成金”本領的方向不斷努力。
來源:新華網 編輯:徐秀紅
吉林白石材產地介紹
天崗鎮花崗石資源得天獨厚,地質儲量70億立方米以上,號稱全國第五大石材基地。天崗鎮石材被國家統一認定為G2201、G2202、G2206的吉林白、芝麻白、天崗紅、玉蘭花四個品種,具有質地堅硬、色調高雅的特點。
吉林白
芝麻白
天崗紅
玉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