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臺灣工商界泰斗的王永慶石雕像和浮雕像即將完工,馬丁.路德.金雕像也將于圣誕節運往美國……一個個“名人”正從惠安崇武走向世界。
隨著墓碑出口的利潤日漸微薄,惠安石雕正在轉向城雕市場,尋找新的藍海市場。而近年來國內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開啟了一個廣闊的城雕市場,這也讓惠安石雕業實現“墻內墻外”同時開花。
從出口石雕到“出口”大師
昨日上午11點左右,來自俄羅斯的建筑商吉姆在翻譯的陪同下,在崇武一家石材企業驗貨。“已經來了快一個月了。”吉姆告訴記者,自己開發了三幢別墅,今年5月慕名前來,將所有外觀石雕訂單都給了這家企業。
這只是惠安石雕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去年5月,一尊高7.96米、重200余噸的鄭成功騎馬巨型石雕落戶臺南,成為該市的文化地標;緊接著,同樣貼著“泉州制造”標簽的“梁祝化蝶”漢白玉雕像,由寧波市政府贈送給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里——意大利名城維羅納;而再過幾個月,馬丁.路德.金的雕像也將矗立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
走出去的不僅石雕,一大批身價不菲的惠安雕刻藝人們也開始大踏步地走出國門。昨日,記者采訪時,正趕上省工藝美術大師孔武戰一行忙著辦護照。“因為要在那邊創作,此行大概需要半年時間吧。”多次出國的孔大師告訴記者,應比利時有關方面的邀請,他此行的目的是為網球名將克里斯特爾斯創作雕刻塑像。
從專營墓碑到“專營”城雕
其實,惠安石雕走向世界的過程本身也在悄然變化。“出口日本墓碑石的利潤空間一再壓縮。”泉州石業商會首席副會長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幾年前日本墓碑石的報價幾乎是現在的兩倍,我國國內石雕產業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日方借機不斷壓價,近年雖行業出面集體提過幾次價格,但幅度一直跟不上人民幣升值的腳步,傳統石雕產品的出口壓力重重。
在鼎立石業的周副總看來,宗教題材的石雕熱銷浪潮,正沿著臺灣、東南亞的路徑,逐步轉向我國大陸,而且城市雕塑已經在“墻內墻外”同步開花。國內城市開發日新月異,開啟了一個廣闊的城雕市場,與此同時來自國外的城雕訂單也是應接不暇。“我們的訂單數量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受到影響。”不少石雕出口企業毅然調整產品結構,大力進軍城雕領域。
從推銷產品到推銷作品
然而,深入惠安石雕業界,一種強烈的憂患撲面而來。昨日上午10點左右,2009首屆惠安雕塑聯展又迎來一批美術專業的大學生,這個位于崇武古城水關門外的簡陋但充滿藝術氣息的展廳,吸引了眾人的關注。現場工作人員洪小姐告訴記者,首屆雕塑聯展是由惠安民間雕塑愛好者自發舉辦,收集了20多位藝人作品,兩個多月時間迎接了一批又一批本外埠參觀者。
“技藝不缺,缺的就是創作思維。”在工藝美術大師孔武戰等人看來,惠安石雕商業化越來越濃,方向感越來越模糊,長此以往或將陷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界。“石雕不僅是件產品更應該是件作品”,正是基于這種共識,王向榮等幾位石雕界代表性人物倡議創立聯展這樣一個石雕界聚會小場所,吸引企業家、大師乃至普通技工進行工藝交流。
順應這種潮流,惠安縣持續運作一系列國家級、國際性雕刻藝術活動、賽事和經貿活動,吸引了一大批中外雕塑家、民間工藝大師、專家學者以及雕藝商人。“大腦指揮雙手”,惠安縣希望借助名師工程、名家工程,加快石雕石材行業主導地位的形成,力爭到2010年全縣石雕石材業產值達到120億元,將惠安建設成為國家級石雕石材基地。
石雕行業一直以來就傳統生活與歷史藝術相互發展的結合,石雕是美的化身,是藝術的完美體現,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石雕行業也在跟著潮流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