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商戶大量回流 租大板架子位得提前認籌水頭石材貿易商上演新一輪“乾坤大挪移”
“買車牌搖號、買房搖號、現在連租大板架子位都要搖號。”日前,記者在走訪南安石材市場時,水頭福山工業區一市場商戶呂先生這樣調侃道。呂先生原本租在水頭濱海工業區一市場內,去年開始盯上福山工業區,為了租到眼下的這個位置,他參與了認籌、搖號,歷時數月,于今年5月才正式入駐進來。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像呂先生這樣從濱海工業區轉移到福山工業區的商戶不在少數。因而出現福山工業區不少成熟市場一位難求,而濱海工業區一些傳統市場空置率高的現象。“這也不是什么壞現象,市場發展階段,一些商戶的盲目跟風,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兩極分化。隨著兩邊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商戶理性的不斷提升,這種現象會慢慢削弱。”上述業內人士說道。
本報記者蔡靜琦文/圖
租大板架子位要“搖號”
水頭福山工業區地理位置優越,前有去年10月開業的東升石材城,后有今年5月開業的南翼石材城,讓眾石材人體驗了什么叫“有錢也租不到架子位”。
“石材人都普遍認準一個道理:好的人流量,才能帶來好回報。”南翼石材城負責人王昕告訴記者,南翼石材城四面環路,距離水頭、水頭西兩個高速出口僅3分鐘,市場通道15條,目前水頭找不出地理位置這么優越的市場,這也是當下為何很多人都選擇這里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南翼石材城僅2萬多個架子位,規劃容納商戶是100多家,去年年底開始動工建設。然而,去年10月開始招商時,不過幾天,就有2000多個商家報名,最后篩選了500多個比較有實力的商家進行認籌,之后再搖號決定誰有機會進場。
“大家都看好,為了公平起見,只能采取認籌、搖號。”王昕說,如此一來,大家也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產品選擇、營銷方面會更加用心。在“僧多粥少”的市場環境下,石材人對所謂的好位置,趨之若鶩。石材從業者江先生告訴記者,他做了20多年的石材,沒見過如此狂熱,市場還沒建好,就開始認籌。
“以前在外做零售的,現在都回來做貿易。水頭鎮區的好位置不愁租。”江先生說,他參與了東升石材城和南翼石材城的搖號,可惜都沒搖中。“這兩個石材城的架子位租金都不便宜,單個架子位月租金最低的要160元,最高的220元。租下兩三百個,一年光租金就要幾十萬元。即便如此,想租的還大有人在”。
作為幸運兒,盛豪石業總經理蔣少青盡管入行不久,去年通過搖號進入了東升石材城。“價位還能接受,160元一個。市場定位跟自己所經營的產品相符合。”蔣少青說,現在南翼石材城架子位最低要180元,還需預交一年半租金,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經驗,較難駕馭。
“插班生”逆襲為“優等生”
近年來南安出現大板市場熱,很大一個原因是,外地回流商戶增多。這些商戶更多地把水頭當作一個窗口,所以他們不會委身工廠里或者偏遠的市場,而是選擇離鎮區近,人流量大的地方,因而助推了福山、濱海兩地市場的繁華。
溪石國際石材展銷中心負責人陳昌志告訴記者,2017年市場三期剛開始招商時,很多外地回流的商戶想要入駐溪石,當時有很多人擔心他們從頭開始,客源不足;擔心他們不適應水頭的市場環境,溪石入駐那么多回流商戶,多少有點冒險。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冒險,就沒法成就今天的溪石。
“目前市場內的很大一部分‘優等生’,都是這些當初外地回流的‘插班生’,有好幾個月出庫量遙遙領先。”陳昌志舉例道,市場里的遠大石業、奎山石業、明毅石業都是從天津、成都等地回流的,他們和傳統的本地坐商有很大差異性,都是主動出擊,主動尋找客源,主動營銷,而不是把大板一切,安排幾個業務員往市場里一坐,就算營業了。
遠大石業相關負責人王桂森告訴記者,他的主戰場在江蘇宜興萬石華東石材市場,這兩年全國各地都在抓環保,不少市場被關,很多人選擇回水頭打拼,他算是隨大流,也是看中了水頭的發展潛力,所以也回水頭開辟一個新賣場。
在王桂森看來,市場的位置和管理很重要,人流量大的市場不但能增加賣場的曝光機會,也會帶來一些新客源。而管理規范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客戶的購買欲。
“不過,由于長期在江蘇創業,回到水頭后,多少有些水土不服,現在的市場銷量,還沒達到預期。”王桂森謙虛地說道,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大環境下,選對產品,做好營銷很重要,石材行業渾水摸魚的時代早已過去。
精準定位聚成合力
不可否認,福山工業區占有先天的地理位置,在市場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便利性。同為大板市場集中區的濱海工業區,近年來也逐步走向規范化。鵲起的中閩、鵬翔、天一等新型大板市場,不甘示弱,不但完善了基礎設施,也對市場進行了精準定位。
鵬翔石材城總經理姚昌貴坦言,濱海一帶早期小,市場多,各自為戰。但近幾年成長起來的幾個大市場,有抱團發展之勢,都是主打山水畫、背景墻、奢石,這也就形成了很好的合力。
“正所謂‘靠山吃山’,濱海作為水頭未來的行政中心,也是水頭最中心的地方,發展是必然的。”姚昌貴認為,濱海市場處于轉型期,正是打好基礎、做出特色的時候,對商戶來說,場地費低,也更具競爭優勢。
據介紹,濱海工業區的架子位在120元-160元之間,相比福山工業區少了40元左右。姚昌貴說,濱海一帶是很多石材專場的首選,租四五百個架子位的商戶并不少見。而在濱海租四五百個架子位的,到福山一帶只能租到兩三百個。
“像我們市場里的圣超石業,一下子租了700多個,非常顯眼。”姚昌貴說,場地費低,不僅可以租更多架子位,還可以吸引大宗工地采購方。“場地費低意味著產品成本低,客戶采購量大的話,商戶就可以適當讓利。”他舉例道,這兩天市場商戶華清石業,一次就賣出了45件大板,2000平方米以上,這可能是其他市場商戶一個月的量。
在姚昌貴看來,石材人應該建立的是品種思維,而非人的思維。所謂品種思維,就是要看品種契合哪個市場的定位,而不是看誰去了哪個市場,就跟著去哪個市場。“現在是品種選擇市場,而不是人選擇市場。把冷門品種放到高端市場,就是耗死自己。”
服務意識越來越強
“地理位置的確很重要,但市場要做強,絕對不能止步于此。”陳昌志認為,商戶與市場實際上是“魚與水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市場負責聚集人氣,商家用人流量擴大產品渠道。”
陳昌志說,溪石市場的運營團隊有10多人,有導購、推廣、客服、保安,這些人員為了促進市場環境更和諧,還自主研發實時監控系統,實時了解各商戶的周轉率、空置率、舊貨率等,做到隨時提醒客戶對產品作出價格調控。
此外,為了讓裝卸更加高效,溪石把裝卸外包,將服務時間延長到晚上9點。除了溪石,現在水頭不少市場對商戶的服務意識也越來越強。中閩石材商城總監陳少博表示,現在的市場早已不是簡單的出租方和承租方模式,大板市場從幕后走到臺前,是市場發展的結果。
“大板市場屬于一個平臺,發展至今,本身也需要升級,不可能停留在原先只租場地,什么都不管的狀態。”陳少博認為,升級的表現有很多種,不僅是服務商戶上,還包括招商等方面。據介紹,中閩石材商城引進了專業的培訓團隊,每周對商戶進行業務培訓,內容包括銷售禮儀、技巧等。在陳少博看來,大板市場不斷打造自身優勢,為商戶提供各種服務,事實上是市場競爭的一種反映。
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