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蘇宜興,礦山宕口整治不力,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
“散亂污”企業整治,是近年來政府產業建設和環保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環境保護稅法》《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固體礦產綠色礦山建設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正式發布,全國各地頻頻傳來整頓或停產的消息,大批企業被強制“兩斷三清”,部分地方政府為了保護環境,甚至“一刀切”關停所有的礦山和企業,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見。當下,以中央環保督查為主,地市環保督查為基礎,以專項督查和“回頭看”為輔的全方位、系統化的全方位督查體系正逐漸成熟。未來,政府對于行業內“散亂污”企業的打擊和治理,只會變得越來越嚴厲。
那么,為什么需要這樣做呢?
01. 解決開發中存在的環保問題
長期以來,國內許多礦山普遍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管理者環保意識和綜合利用意識淡薄,對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治理情況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導致礦區普遍存在盲目開采、粗暴開采、尾礦隨意堆放、固體廢棄物缺乏利用、噪聲污染嚴重、工業廢水沒有處理等現象,加劇了環境污染的程度。這些不規范開采行為的存在,可能導致礦山巖體臨空面、礦山內采空區的形成,礦區地表水與地下水循環路徑被改變,繼而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災害,并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甚至出現河流斷流、地表水滲入地下的情況,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而使用的化學物品、形成的礦物粉塵及大量固體廢棄物慢慢擴散、滲透進入周邊土壤,又將導致各種有害物質進入到地表土壤、湖泊和地下水中。這些污染,往往短期難以通過自然循環和自然降解消除,將直接對污染區生物鏈造成長期不利影響。
(開發中的礦山)
石材礦山在開采利用過程中確實會帶來不少的環保、安全問題,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正因為如此,減排、環保、生態恢復治理和行業綜合整治才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努力達到資源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目標,依法嚴格規范石材生產行為,強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對“散亂污”企業進行嚴厲打擊,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了。
(今年三月,長泰縣吳田村全部20家石板材加工企業在規定時間節點前完成關閉拆除工作。)
02. 清除行業中的攪局者
回溯石材行業的發展,從二三十年前的最初起步,到2010年前后迎來井噴式發展,再到如今逐漸趨向成熟的市場業態,整個行業的發展可謂高歌猛進。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無序的市場競爭始終如影隨形。不少中小企業受制于觀念局限和利益驅使,不及時更新和補充生產設備,導致生產設備工作效率低下、能耗過高,同時又漠視環保設備投入、人才培養和科研投入,不僅留下了許多環保隱患和安全隱患,更嚴重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
在當下這個時代,一家能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符合國家政策與法規要求的石材企業,除了按時交稅、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還需要持續在工作環境更新維護、環保設備更新維護、管理設備與措施的更新改進、員工培訓與福利、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改進等方面持續投入。不合規的中小企業和作坊,往往缺乏這些領域的持續投入。這就導致他們可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進行產品生產,并用相對低廉的銷售定價從正規企業手中分走一定的銷量。而正規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通過壓縮利潤空間,削減原材料、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員工成本等方式壓低價格,甚至鋌而走險,通過避稅、不合規使用環保設備等方式去獲取生存空間。長遠來說,這種現象對正規企業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對于行業長期發展來說也是極其不利的。
(作坊,隨意堆放的石板)
因此,只有淘汰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逐漸把所有的石材企業都改造成合規企業,才能促進行業良性發展,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完成技術研發和轉型升級,真正在世界舞臺上具備競爭力。
03. 讓行業有機會注入活力
一個行業如果要朝氣蓬勃,自然是離不開大量人才的勞動和創造的。但倘若你到過石材廠,你會發展這個行業的一線工人年齡普遍偏大。究其原因,當下石材行業的用工環境普遍低于其他行業水準,導致許多家庭不愿意讓年輕人來做這些工作,許多年輕人自己也不愿意參與。另一方面,當下的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工作的發展前景和所在地區的發展機遇,因此更愿意投身大城市,如水頭這樣的城鎮往往不在大家所考慮的范圍之內。
因此,對人才極度需求和渴望,幾乎是石材行業內每一家正規企業的普遍共識。培養一個好的人才,企業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也需要為此投入大量的資金。但中小型非正規企業出于淺短的戰略目標,往往更愿意選擇挖人這一簡單、快速、低成本的辦法。這就導致正規企業不愿意花資源去培養更多的人才,也不愿意去改進員工的工作環境,這也間接導致行業環境的惡化。
(仍有不少企業用工環境有待提升)
所以,“散亂污”企業整治,間接也改變了行業人才競爭環境。沒有了非正規企業的挖角,正規企業才能夠沉下心來培養人才,并大力投入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只有這樣,行業經濟才能得到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其實,發展實體經濟與石材企業整治,這兩者一點也不矛盾。未來,只有有擔當、有責任、有良心的企業才能獲得生存空間,而那些只為了自身利益不顧行業整體發展的企業必將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