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用這句話來形容當前的石材礦業權交易市場,是再妥帖不過了。
7月15日,廣東省廣業環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6248億元競得珠海珠江口外伶仃東海域使用權和采礦權,折合海砂價格為19835元/方,則似一枚重磅炸彈令業內大跌眼鏡、不寒而栗。
事實上,這兩年來,不僅在廣東,在其他內陸省份礦山采礦權以天價競得的不乏有之,而競得后又主動廢標者也時有發生。
例一: 知名企業高價競拍5000萬沒了!
有一家知名的企業,在陜西省的一次礦山競拍中,以高價一舉摘下了一個砂石采礦權,事后一算賬,卻是穩賠不賺,最后把5000萬元的保證金充當了學費。
例二: 城投公司高價競拍啞巴吃黃連
一家城投公司,在一個灰巖的競拍中,也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在競拍中笑到了最后,以26元/噸的資源成本競到了坑采的灰巖采礦權。欣喜過后一算賬,采礦成本奇高,而且采礦權權益金有很大一部分上繳省級和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根本無利可圖。最后是啞巴吃黃連,廢標了事。
例三: 高價競拍廢標了!
惡意競價要承擔2億元的責任 江西一個資源儲量18億噸的建筑灰巖采礦權,也是幾經磨難,先是以比起始價高6倍多的40余億元的天價被一家公司競得后,因多種原因廢標。今年6月,該采礦權又重新掛牌,并在《出讓須知》中明確,惡意競價,或者競得入選人、競得人放棄競得結果的,要承擔2億元的締約過失責任。
139石材網寄語石材人: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石材資源爭奪大戰中,不乏一些企業盲目跑馬圈地,像前些年探礦權火熱時的“擊鼓傳花”般抱著賭博的心理來賭預期、賭未來。
石材產業能否全面順利發展,唯有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實際,精準把握國家對石材行業的政策精神,優化布局,構建區域供需平衡、價格合理、質高效的石材產業體系,才能為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真正走出一條石材行業健康有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愿瘋狂的石頭早日回歸理性,不要讓石材產業發展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