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石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極大影響,行業面臨物流不暢、成本上漲、原材料短缺、復工復產緩慢等重重困難。下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得到有效控制,國內經濟穩步回升,石材行業出現了整體向好的發展趨勢。然而,隨著國外疫情的大規模暴發,歐美國家經濟再遭重創,國際石材市場需求形勢仍不樂觀,大量進出口訂單取消或延期發貨,庫存產品積壓、船運成本大幅上升,運營效率降低,石材行業仍面臨危機。
2020年前三季度石材行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降幅收窄,利潤總額增速回落。1至7月份進口石材資源減少19%,產品出口減少17%,資源及產品進出口都陷入困境。加上近幾年國內大量石材礦山由于環保等原因被“一刀切”關閉和整治,
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對石材行業來說是挑戰,更是考驗。
面對“闖入者”,石材無可替代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以來全國的建筑市場走勢低迷,裝飾石材市場需求呈下降趨勢。加上陶瓷、巖板等石材替代產品等大量上市,對石材產品的銷售造成嚴重沖擊,導致建筑飾面石材市場競爭加劇。
一位上海石材賣場的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將近20萬平方米的市場,石材只占了10%左右,而近40家巖板企業強勢進駐,擋不住的不僅是巖板企業,還有年輕消費群體的市場需求。隨著‘80后’‘90后’消費者成為主流消費群體,他們更青睞于個性化的產品。”
《中國建材報》記者在福建水頭市場了解到,部分石材批發商也在批發銷售巖板,甚至貼牌生產巖板。雖然巖板對石材裝飾板帶來了沖擊,但大部分石材企業還是選擇堅守陣地,一位石材行業企業家表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多石材企業處于一種不知己、更不知彼的狀態,才會在面對陶瓷、巖板產品競爭時產生恐懼。石材和巖板相比,天然石材的自然之美、工藝之美、個性之美、永恒之美是陶瓷燒制技術比不了的。陶瓷以家裝市場為主,品牌化發展非常成功,值得石材行業去學習。”
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齊子剛對此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石材與陶瓷既有共同市場又有各自的優勢市場,無法互相取代。石材企業要把自己的市場做大,把服務做好,充分發掘石材優勢,把產品的核心優勢發揮出來,補齊行業競爭的短板,為石材消費新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規避惡性競爭,行業方能長久
“劣幣驅逐良幣”是貨幣銀行學中的一個術語,用來解釋今年的石材市場非常貼切。一些石材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在一些重大工程項目招投標中采取低成本價競標等惡性競爭的手段,嚴重擾亂了石材市場的正常秩序,在行業中造成了惡劣影響。
根據2020年前三季度石材行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今年的虧損面擴大到10%左右,行業兩極分化越發明顯。
一位石材加工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惡性競爭,導致要么沒單子做,要么做了不賺錢。不僅拖垮了企業,整個行業的價格都被拉低了。”他表示要理性對待競爭并舉例說:“水泥行業當年的價格戰和我們的現狀差不多,但經過這幾年的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產業結構調整、水泥錯峰生產等舉措,水泥行業走出了惡性競爭的困局。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石材企業一定可以從競爭走向競合。”
廣東意新家居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羅永煊表示:“企業只有規范運行才可以長治久安,但是規范運行的過程要付出很多代價,例如優質的原材料、規范的用人標準、雄厚的技術實力、一流的創新團隊、完善的配套設施、科學系統的企業管理、核心的技術優勢、高標準的環保設備等,這些都是低價競爭企業不具備的。”
羅永煊坦言:“雖然企業各方面投入了高昂的費用,但企業依然在良性循環,每年把利潤的20%投入在環保設備中,所以我們并未受到環保風暴的影響;而且,每年更新換代的專利產品也讓我們在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特別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后,更加凸顯了企業規范運營的重要性。”
困難之時,更見命運與共
12月11日,中國石材協會、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歷史上首次召開會長聯席會,來自石材行業各個細分領域的60多位會長、副會長,共同吹響了石材行業攻堅克難的集結號。這不是一場常規的交流會,是為了切實解決行業痛點和難點,共同推進石材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而舉行的會議。
會上,為了規范市場行為,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中國石材協會與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草擬了《推進石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討論稿)》(以下簡稱《意見》),共同發出行業自律倡議,號召全行業企業遵照“科學發展、公平競爭、依規自律”的方針,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石材行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石材產業的健康發展。
《意見》提出,各地石材產業園區可通過建立營銷聯盟的形式,設定主要品種產品的指導價格,規范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建議各地有條件的石材銷售市場建立價格指導指數,通過電子屏幕向消費者發布價格信息,指導銷售和經營。建立進出口企業的營銷聯盟;通過抱團集采國外荒料資源,實行統一運輸,以此降低進口成本;建立出口產品指導價格,避免相互壓價殺價。
對石材加工企業在投標過程中遇到的不規范行為,會議建議建立工程招標的協調機制,引導企業有序規范進入工程和產品招投標,通過建立監督制約機制等形式,防止杜絕不正當的競爭,共同維護行業和企業的權益。
一位行業協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石材行業產業鏈長,非常適合進行細分市場,差異化發展,調整市場定位,針對目標市場打造‘專、精、特、新’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企業品牌化和產品品牌化,通過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未來一定是優勢互補、互聯經濟、共享經濟的合作時代,競爭還會存在,但合作一定大于競爭。”
守住兩條底線,走出綠色礦山發展新路
石材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石材產業依賴資源生存發展。目前,國內可開采的礦山已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的需求,資源瓶頸嚴重制約產業發展。而一些行業外的機構正緊鑼密鼓加緊圈地圍礦。石材行業由于企業小資金少,沒有能力應對搶占資源而出現的的招投標局面,很難取得礦權。因此,只有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才能抓住石材行業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2018年開始,國家環保督查組將在5年內對全國524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的天然石材礦山產地。據了解,有部分地方確實存在“一刀切”和無故關閉、證照齊全礦山情況,也要看到“一刀切”背后石材產業自身的問題。
《意見》梳理了目前資源開采的難點:一是石材產業的資源開發規劃未到位,飾面石材礦山勘探不足;二是綠色礦山建設步伐緩慢,資源未按生產配置供給,礦山批準普遍存在規模小年限短,造成資金與裝備投入不足。三是礦山布局缺乏合理規劃,開采工藝參數無法合理配置。四是礦權審批涉及面廣,沒有專門機構進行協調,部門間各自為政,協調與服務不到位。
綠色發展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綠色”不僅是壓力,是國家和社會對企業發展的更高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的發展優勢、核心競爭力之一。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石材協會通過標準引領,一直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石材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行標)已通過自然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綠色產品評價-石材》《石材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天然石材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合成石材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等一系列新標準正在起草,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報批。
“提起石材行業,人們都認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其實我們一直被誤解、被低估,我們在推動綠色礦山、綠色產品、綠色制造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還是不被認同,不僅是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業相關的部委領導對石材行業的認識也遠遠不夠。石材礦山占全國所有礦山的十分之一,開采方式對自然的擾動是最小的。從2006年開始,石材礦山開采推行金剛石繩鋸的方式,早已不用爆破,而且切割鋸片越來越鋒利,切割石材就像切豆腐一樣,我認為礦山的技術變革時代很快會到來。”中國石材協會副秘書長譚金華告訴記者。
堅持不懈,開啟智能制造新篇章
近日,福建南安市政府發布支持石材行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行動方案,鼓勵石材企業技術改造,對石材企業購買生產性設備,并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相應比例的補助。同時,還出臺了鼓勵采購國產智能裝備、推進“石企上云”數字化工程、實施工業互聯網示范工程、實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動技術改造融資租賃等政策,政府多措并舉加快推進石材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在水頭石博會上,上海堅睿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海云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成就感,他告訴記者:“可能以前大家不會這么注重智能制造,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上半年大多石材加工企業處于停工狀態,都指望下半年趕上進度,而我們的烘干補膠線正好符合了企業的需求,整條線8個人可以代替手工操作20人,每小時可以生產25至35片石板,高效節能,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了時間成本,這也源于我們對技術研發的重視與堅持。”
為進一步鼓勵和引導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提升行業智能化生產和裝備水平,中國石材協會先后發布《石材產業新一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攻關行業方案》《全國石材行業重點新技術、新產品目錄》(2020版),并向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和工信部推薦無機人造石智能裝備、掃描排版切割(3P)智能化成套設備等新技術、新裝備進入《全國建材行業重點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和《建材工業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品目錄》 (2020-2021年本)。
2020年漸至尾聲,展望新的一年任重道遠。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陳國慶表示,石材行業將繼續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礦山、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技術裝備創新等,在資源整合、資本融合、綠色發展、技術進步及淘汰落后產能、開發新需求、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
中國建材報記者:曾蘊瑤
責編:褚贊贊 姜辰雨
校對:和新龍
監審:王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