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3點,廬山市白鹿鎮邱家坳村民陳超剛剛結束一中午的忙碌,坐下來喝杯茶。看著門外青蔥的大山,聽著小河的淙淙流淌,想著中午滿屋子客人的熱鬧景象,陳超用力吸了一口甜潤的空氣,笑了。
3個月前,陳超還是在外地餐館打工的廚子,一年到頭很少回家,畢竟這個職業越是節假日越是不得閑,但今年春節期間他萌生了回家開農家樂的想法。
“春節七天里,總有人來敲我家大門,問有沒有飯吃。”做廚子的陳超一聽就樂了,看著每天如潮的游客,陳超覺得這個買賣可以做!
邱家坳位于秀峰景區,站在村口就能看見飛流直下的兩條瀑布,一條是開先瀑布,一條是馬尾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千多年前,李白望的就是這里,寫的也是這里。
“我們這里是個好地方,背靠香爐峰,家家用的是山泉水,出門望一望,眼睛都是舒服的。”那為什么陳超以前不在老家開農家樂,非要想不開到外面打工呢?“以前我們這里哪有人來?!”
要開農家樂,一要有好風景,二要有人氣,2020年以前的邱家坳什么條件都不具備。“以前我們這里是有名的污染村,每天都是霧蒙蒙的,空氣里全是石粉,喘氣都不自由。”
邱家坳隸屬的秀峰村花崗巖資源豐富,村里世世代代都是靠開采、加工、出售石材為業,陳超14歲就開始從事石材粗加工,他的父親,他的爺爺也都是吃的石材飯。“我們村80%的村民都是干這個的。”
石材生產收益高,陳超14歲入行,從粗加工做到細加工,2000年初他的月收入就達到近7000元,但他卻越來越不想干了。
“做石材加工,每天都是灰,每年村里體檢都能發現好幾個塵肺病。”得了病就返貧,多年的辛苦一朝落空,“這不就是竹籃打水嗎?!”除了看不見的病,還有看得見的青山變成了“瘌痢頭”,小溪變成了“牛奶河”。“這太可怕了,這個病我不想得,這個家我也不想待。”
于是陳超改行做起了廚師,十來年的時間里他去過很多城市,但就是不想回家。
情況在2016年發生改變。當年,廬山市市鎮村三級聯動,主動作為,永久性關停和拆除白鹿鎮石材企業200余家,搬遷近20萬立方米方料和8萬件石雕工藝品,徹底關停礦山。
礦山關停,秀峰村人失去了生活來源。“沒活兒干了啊,那個時候村里到處是人,喝酒、打牌、閑逛,無所事事。”但最讓村書記邱望彬頭疼的是隨之而來的集體經濟收入嚴重縮水,從以前的一年上百萬一下子降到了9.5萬元!
這時候陳超為自己當年英明的選擇暗自慶幸,“要不是早早就改行,我現在也要失業呢!”
但慢慢的他也發現了村里的變化,空氣好了,漂浮的粉塵沒有了,能看見藍天了,也能放心喘氣了。下游的秀峰港清澈了,小魚小蝦回來了,村民們又開始在河邊洗衣服了……他也越來越愿意回家休假。“但我心里還是覺得光環境好不行啊,要有錢賺才可以。”
2019年,邱家坳開起了動員大會。會上,村干部們向村民描繪了一幅極其秀美,又極其誘人的農業示范園圖景。在這幅圖景中,村里道路平坦,房屋別致,青山蒼翠,綠水潺潺,村民不用外出務工,守在家門口就能大把賺鈔票。臺上村干部拍胸脯,臺下眾村民將信將疑。動員大會前后開了三次,相信的人一次比一次多,最終2020年3月,全體村民一致通過要向生態求發展,把邱家坳打造成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好地方。
圖片
2020年,廬山市提出“一鄉一園、一鄉一景”工作思路,邱家坳進行了“七改三網”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道路、房屋、庭院、溪流、小橋、圍欄煥然一新又別致美好,在陳超眼里,從小看熟的村莊改變了模樣,曾經自己想逃離的邱家坳變成了“讓來自城市的游客找到詩意的遠方”。
圖片
但在村干部看來這還遠遠不夠。“這只是美起來,我們還要富起來!”村里種植數百畝金桔、黃桃、油桃,把水庫改造成百畝垂釣園,利用村中老舊建筑沿溪水建成“廬山民宿第一村”,“春天賞花,夏秋摘果,日常垂釣住宿,這樣一來就能建成長效機制,不斷帶動村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
2021年春節,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前提下,邱家坳涌入了游客至少20萬人次。“之前我們估計2021年旅游人數可以達到120萬人次以上,這7天就完成了1/6。”
好風景和好人氣全都有了,陳超立刻把自家小樓改成餐廳,試營業階段每周都是爆滿,他預計很快就能收回成本了。“以前我覺得只有挖山采礦才能致富,而致富就是污染,現在我明白了,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
從販賣石材到販賣風景,從污染到環保,邱家坳人找到了綠色發展的道路,他們得到了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氣,豐厚的收入、甜蜜的生活,他們成就了詩意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