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近代史上,臺灣曾作為“日本通過侵略戰爭獲得的第一塊殖民地”,被侵略者長期霸占。軍事侵略的背后是經濟掠奪,武力侵略只是手段,經濟掠奪才是目的。日本在中國臺灣掠奪的利益大到無法計量。
但今日不同往日,中國一點也不能少,臺灣省的資源,一點也不能丟!
圖片
臺灣省是由我國的第一大島臺灣島以及21個屬島組成,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就礦產資源而言,臺灣省目前記錄在冊的各種礦藏就多達200多種,已經開采的礦藏有30多種,在臺灣的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區有油氣田,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有金、銅等礦產資源,北部地區有煤炭資源和化工中重要的原料硫磺,這里可是我國天然硫磺儲量最多的地方。據估計,目前所得的數據大概已經達到200多萬噸。
圖片
但命運多舛,在近代史上,臺灣省先后被荷蘭和日本殖民統治,資源也被大肆掠奪。
以日本殖民時期為例,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臺灣的經濟掠奪主要放在農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業),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前,日本開始實行“臨戰統制”政策,以擴充國防工業為重點。
為掠奪臺灣礦業資源,日本財閥先后在臺投資設立了十余家煤礦公司。據1929年調查,全臺資本超過50萬日元的煤礦公司有13家,其中日本財閥有11家。日本三井系經營的基隆煤礦和臺灣礦業會社的煤產額占全臺灣煤產總額的54%,三井系還占有全臺灣煤產總額中60%的販賣權,三井財閥實際上是臺灣煤礦業最大的壟斷者。
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最大限度地利用臺灣資源服務于戰爭。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臺灣分社從臺灣銀行那里接管了全臺金礦壟斷權,臺灣石炭株式會社獨占全臺煤炭工業,日本礦業和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共同壟斷臺灣石油開采。臺灣日本鋁業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鋁業工廠,臺灣重工業及東邦金屬制煉會社在鋼鐵、制鎳界有獨占地位。
臺灣,幾乎被掠奪一空。
圖片
目前,臺灣省的煤炭資源已逐漸枯竭,年產量不足10萬噸。臺灣省金屬礦藏種類相對較多,但儲量不多。已探明較有開發價值的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等,金礦是臺灣最重要的金屬礦藏,目前探明的儲量約580萬噸,多為金與銀或銅的共生礦。銅礦儲量約為470萬噸。鐵礦較貧乏,總儲量約200萬噸。其他金融礦藏儲量更少,所需金屬礦產主要靠大量進口。
臺灣非金屬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儲量豐富。經濟價值較高與儲量較多者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砂石、長石、蛇紋石、滑石、石棉、云母與硫磺等。其中,大理石是臺灣儲量最豐富的非金屬礦藏,儲量近3000億噸。
作為中國的寶島,期待礦業人踏上臺灣省的土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