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凍」是什么色狀?
天藍凍亦粗分水坑及高山二種。天藍凍與魚腦凍是壽山石種中最容易引起爭論的石種,因為以「色象」命名的石種,即是依其色澤、外觀的形似來論定,自然是有人認為相像,有人認為不像了。
壽山石石色中獨缺藍色,所謂「天藍凍」只不過是灰中帶藍而已,因此,坊間所有的壽山石書籍對于「天藍凍」也都語多形容,含混其辭。清·高兆在《觀石錄》中形容:「對之有酒旗歌板之思」,現代人能看得懂的才奇怪?!秹凵绞珪吩疲骸干邓{,質明凈,如雨后晴空,愈淡愈佳。肌里有藍點及棉花細紋,若云霞朵朵。」還稍可理解。
如果僅從石頭本身的顏色來看,像雨后的天空,那種要灰不灰,要藍不藍的石頭是有的,像蔚藍天的顏色卻從未見過;但如果單純從石頭反射出來的藍光來看,倒是有幾分接近蔚藍色。
「天藍凍」肌地以愈乾凈、透靈,色愈偏藍色者貴。
「蝦背青」是什么色狀?
蝦背青是以石材的色象命名,清·毛奇齡在《后觀石錄》中稱:「通體淺墨如蝦背,明空映澈,時有厚淡,如米家(米芾)山水。舊品所稱春雨初足,水田明滅,有小米積墨點蒼之形是也?!惯@種描述有點類近烏地高山凍。
其實,蝦背青只是一種色象的形容詞,無關石材的珍貴與否,因此是蝦背青也好,是烏地高山也好,都應講求質地的潤膩結凈、色澤的清麗及材品的高雅。
「筍玉」或「象玉」是什么色狀?
在水洞高山石或鱟箕石中有一種色白含較直且淡黃色不透明直絲紋的石種,因含類似竹筍或甘蔗的直絲紋及象牙的直纖維紋,故名「筍玉」或「象玉」。這種石也是以色象命名,以愈相似竹筍或象牙者貴?!队^石錄》云:「超脫高雅,若象牙,不辨為石?!?br /> 「蜜楊梅」是什么色狀?
蜜楊梅的色狀有點像紅色的酸梅粉撒落石面,是一種細碎的紅絮點,一般常見于旗降石,至于芙蓉、善伯、馬背、文洋石則偶見;這種細碎的紅絮點,色澤通常略近暗紫紅色,粗細不一,不像桃花凍的桃色點那么紅艷、細密而均勻。
何謂「草苧」高山
產于高山,是一種綿砂質高山,在微透明石肌中密布淡黃色或白色粗網紋,狀如苧蔴,其紋理含有砂質,磨光後會微微隆起,紋愈多愈粗糙無光。這種石偶有疏離狀朱砂紅色點,狀如桃花,清靈者亦頗為美麗。
現在大家都把這種石稱為鱟箕,其實是錯誤的。
「朱砂」與「桃花」的分野?
紅色的壽山石,肌理幾乎是一種極細或稍粗的紅色點所凝聚而成,這些紅點通稱為「朱砂點」,有人認為壽山石「朱砂」與「桃花」兩者主要的區別,是底色偏紅者為朱砂凍,底色偏白者為桃花凍。其實并非全然如此,一般玩家大都將「朱砂點」密集結成團塊者稱為「朱砂」,而朱砂紅點大面積分散且疏離到不相連結者,稱為「桃花」。
而「朱砂」中,根據凍質多寡,尚可分為「朱砂凍」與「朱砂紅」二種;「桃花」亦可分為「桃花凍」與「桃花紅」二種。
「朱砂凍」與「朱砂紅」的分野?
「朱砂凍」是通體朱砂中石肌含有透明凍質,紅點似浮于清水中的石材而言;「朱砂紅」則是指通體含細或粗點的朱砂點,石肌不含凍質,幾近不透明的石材而言。
「桃花凍」與「桃花紅」的分野?
「桃花凍」是指凍質透明色地白,含有疏離狀紅點的石材而言;「桃花紅」是指透明凍地色紅或淺紅,但仍可看出石肌內含有疏離狀紅點的石材而言。
何謂「新坑荔枝」?
荔枝洞位于高山礦區,開采于1984年,分有「紅妹洞」、「老人幫洞」、「光在洞」及「依亮洞」,盛產期在1987~1989年間,至1991年終于開采殆盡。1993年有所謂「新坑荔枝」出現,原來這個洞已挖到后面雞母窩礦區,其石性及色澤較接近雞母窩石,因為「荔枝洞」石較出名,價格高,石農就稱之為「新坑荔枝」,其實應屬雞母窩石,這種情況與月尾善伯產石狀況類同。
「老性」與「新性」芙蓉的分野?
新、老性芙蓉的分別,和「新坑荔枝」那種已經挖到后面雞母窩礦區的情況不同,人們將傳世芙蓉稱為舊芙蓉,現代出產的為新坑芙蓉,新坑芙蓉又按石性分「老性」與「新性」,石性潤膩成熟而格紋少的謂之「老性」,質性較稚而格紋多的謂之「新性」或「嫩性」。
要從外觀上要認定是不是老性或新性芙蓉,有點困難,有些新採芙蓉看起來稚氣,但有的也不裂;有些芙蓉質地看起來成熟,但還是裂了,所以不管如何,新購的芙蓉石還是耐心油養一段時間比較妥當。
有人認為舊芙蓉比新坑芙蓉好,其實只是穩定性的差別而已,新芙蓉若把玩日久,也和舊芙蓉一樣可人。
「老性」與「新性」善伯的分野?
以往善伯洞開采的規模都很小,至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海內外「壽山石熱」,石農開采出產了一批體積不大、質地良好的善伯洞石,將石材置于陽光或燈光下觀察,可發現肌理中有細小的金砂點,金星閃閃,俗稱「金砂地」,因這個時期出產的善伯洞石質地與色澤最好,石農稱之為「老性善伯」。80年代后期,善伯洞陸續出石,塊度較大,但質色都略遜老性善伯,沒有老性善伯的金砂地,質性較松且多格紋,多白糕點,為了與老性善伯區別,石農稱之為「新性善伯」或「油性善伯」。至于其他如「新性旗降」、「新性XX」的分野,大都與善伯洞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