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報告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發展方式轉變;二是結構優化升級;三是市場轉變與定位;四是增長方式的轉變。石材產業是集傳統型、資源類和外向度較高的產業,30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石材產業迅猛發展。面對新形勢也提出石材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機遇,石材產業要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路子。
一、又好又快地發展石材業必須立足于產業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的30年是石材產業蓬勃發展的30年,也是造就石材產業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30年,在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但由于石材產業是資源性、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產業,科技含量低,面臨節能減排繁重使命,石材產業自身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市場體系發育緩慢,服務平臺建設滯后,企業管理基礎薄弱,資源瓶頸制約等問題。作為石材產業有識之士要有憂患意識,提高責任感,增強緊迫感,要以科技化、信息化對傳統石材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優化結構。
(一)嚴格執行產業政策。根據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轉變石材業發展模式。一是提高石材行業準入門檻,出臺相關政策,扶優扶強、推動產業做大做強;二是對新上項目和產品,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原則上不批新項目,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三是對新上項月要求加工、環保、利廢實行“三同時"制度,做到同時設計、施工并投入使用;四是企業都要制定利廢項目或廢料利用的合作協議;五是逐步對年產l0萬m2以下的石材加工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拍賣等形式優化資源配量。
(二)扶持行業龍頭企業。要發揮大企業在行業中的“領頭羊”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產品結構,扶優扶強。一是強化投資主體。“以大引大、以大聯小、強強聯合”,積極組建大型集團公司,以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體,依托產品的名牌效應,以產權為紐帶,對生產同類產品的小企業實施收購、兼并、聯合,壯大企業規模,提升品牌效益;二是通過大企業與國內外大公司聯合組建大的集團公司。三是大力整合資源。要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和利用,以現有的名優特石材品種資源為紐帶,形成聯合體,組建集團公司,有效合理地開發資源,遏制“小礦之花”的泛濫;四是做強做大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加盟,引進先進技術、工藝、品牌,發揮品牌、技術、專利等優勢整合中小企業;五是抓住國際制造業轉移的契機,主動對接產業轉移,引進國外大企業,發展集礦山開采、加工、科研、承接工程的跨國集團公司,同時,與臺灣石材產業合作,通過各種形式拓展閩臺石材業的合作空間。
?。ㄈ﹥灮?、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扶持有實力的進出口公司和擁有進出口權的企業,規范出口行為。一是認真分析出El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發展潛力,尤其對部分產品取消出口退稅后,要對出口產品結構、種類和出口地不斷更新調整,加大研發中西合璧的異型材系列、仿古、仿歐式建筑的石制品、新型石材、特種石材等系列產品,提高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二是注重產品與裝飾設計工程安裝配套,從單一裝飾產品向家居、城雕、園林等產品延伸;三是大力研發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品,利用石材廢棄物生產新型墻材;四是加強自主創新。研發有獨立的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如人造石、馬賽克等產品,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產品;五是在國外投資礦山或辦廠,利用國外資源加工產品出口,既可享受發展中國家普惠制度等優惠政策,又能規避反傾銷及各種技術壁壘。
?。ㄋ模┙①|量提升長效機制。要大力抓好行業基礎建設,完善行業的綜合服務體系,建立結構調整的平臺。一是通過國家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單位大力抓好質量管理人員培訓和產品質量的跟蹤監督,促進質量體系的建立和質量水平提高;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優勢,通過獲得國家和省級名牌的大企業,建立企業質量簪理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質量技術、專利技術和市場的支持,指導手中小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效益;三是在行業中全面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質量、環保、安全管理體系,協助企業做好質量管理體系和相關認證工作。
(五)實施品牌發展戰略。要通過打造各類品牌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一是培育區域品牌,以區域經濟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區域"品牌聯動優勢,加快傳統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二是要有計劃分層次形成品牌梯隊,對已獲國家級品牌作為重點扶持,做強做大成為國際級品牌;三是對已獲得省級名牌企業加快扶持;四是對傳統產品品牌也要進行扶持,發展“老字號”獨創產品;五是通過品牌效應優化組合企業,有利于對中小企業實施結構調整。
?。┡嘤a業配套綜合機構。結構調整要提高裝備水平,依托大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工藝,通過購買專利技術和核心設備,進行合作聯合、貼牌等形式提高裝備制造技術水平,有效地延伸產業鏈。一是開發生產石材機械設備、金剛石鋸片、磨具磨料、鋼砂、鋸條,開拓國內外市場;二是建立配套產品的機械維修、防護化學用品、零部件供應和配送中心,搞好配套服務;三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國外設備制造商、采購商設立分公司和辦事機構,及時提供信息及技術,為產品結構調整提供物質基礎。
(七)建立產品標準服務體系。加快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完善產品標準體系。一是通過國家石材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材應用及管理分技術委員會設立相關機構,指導做好產業和產品標準工作;二是實施技術標準戰略,鼓勵龍頭企業、重點骨干企業積極承擔或參與石材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的制訂和起草工作,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大力提升標準化技術水平。三是行業主管部門與協會要制定計劃,對一些產品標準統籌考慮,出口產品標準要主動與國際標準對接,掌握和了解國外產品標準及相關的安全、衛生、環保等要求。適應國際市場需求。
(八)建立金融擔保與融資平臺。資金嚴重制約石材業的結構調整,是一個主要“瓶頸”,要建立銀企合作網絡,進一步完善銀企合作互動機制,通過金融部門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融資服務。一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加強企業誠信建設;二是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項目,加強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多渠道地做好融資工作;三是定期召開銀企洽談會,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建立政銀企互動合作機制;四是通過財政稅相關部門提供的優惠政策,扶持建立產業的融資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