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因石材產業而聞名,所產石材,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但南安也曾因石材產業而憂,因加工水平低,碎石粉滿天飛,“牛奶水”到處流,飽受污染之苦。2007年,南安共有1500多家石材企業,主要集中在官橋、水頭和石井。其中,石井的石材企業大多分散小型,規模以上的僅有252家。
近幾年,鄰近縣市的石材產業陸續整體退出。南安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為此,南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成11個加工集中區、2個加工集中過渡區,集結了1400多家企業退城入園,實現生產力的再布局。這其中,位于石井的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成為南安石材產業二次創業的試驗田。這個由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主導建設的石材工業園區,不僅在南安開了民營企業主導園區建設的先河,更是因大打“循環經濟”牌,受到了全國各地石材界的強烈關注。
這樣創新的經營模式,創新的產業理念,將為南安石材產業騰轉出什么樣的新局?日前,記者來到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尋找答案。
引領石材循環經濟
中泰帶領夕陽產業涅盤重生
走進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水泥路縱橫交錯,石材加工企業、研發中心、物流保稅倉庫區、進出口加工區、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區、污水處理區排列錯落有序,園區內生產線上的工人正在認真加工各式各樣的石頭。
“靠就近的資源,石井涌現出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設備陳舊。”泉州市中泰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榮富回憶,幾年前,南安石井的石材生產模式仍然保留在傳統的作坊模式上,這些小家庭作坊,多混雜在生活區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污染嚴重。
小型、分散、設備簡陋、污染環境等問題制約著整個石材加工產業的發展。如果產業不及時轉型,隨時可能面臨被關停的困境。
2007年,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與南安市、石井鎮合作,主導開發近4000畝的集聚區,吸引石材企業兼并重組、集中入駐。至2013年,集聚區開發了一期約2200畝,共引入45家企業,其中32家已投產。
根據規定,集聚區內的新上石材項目,總投資需在4000萬元以上,擴建、改建石板材生產、工藝石材及石材循環經濟項目,總投資需在3000萬元以上。新上項目投資強度須達到每畝100萬元,投產后每畝年產值至少300萬元。高門檻讓粗放式的加工無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生產工藝。
中禹石材,曾是當地低水平石材企業的代表,設備落后,粉塵多、出材少,一刀頂多切一片板材,成為被取締的對象。但正是這樣生產落后的企業,在中泰石材集聚區的改造后,卻迎來了涅盤重生。
2007年,中泰投資在集聚區成立中泰石材有限公司,兼并改造了中禹,該公司投資1200萬元以上引進先進設備,工藝水平大大提升。“2米寬的拉鋸,最多可將石材荒料切割成130片板材,2.5米寬的甚至可以切成180片,最薄不超過1厘米。而且都是一次鋸成,產生的石粉量少了很多。”公司董事長黃建福說。
黃建福所言非虛。作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泰集聚區鎖定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運營模式,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資源通吃。
中泰石材集聚區自開工建設以來,就提出了“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理念,開發出石材產業的創新發展道路。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的目標,園區內項目建設都設置有專業的污水處理區,通過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對石材加工產生的廢水重新加工再循環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節約成本。
一直以來,石粉是石材企業產生的最大污染物之一。在中泰石材,記者看到,每臺拉鋸上方都有噴水管,水從此噴向荒料,廢水經拉鋸底部溝槽統一流向塔式固液分離裝置。經過兩次沉淀,濾出的清水通過管道流回拉鋸上方,循環使用。沉淀下的石粉,被壓成粉餅,運往晉江,供應給瓷磚企業作添加料。如此,中泰石材集聚區便成功實現綠色轉型。集聚區的建成使昔日傳統的夕陽產業變成了新興的朝陽產業。
當前,集聚區還配套了石粉綜合利用公司,建成后年可循環使用石粉超過30萬噸,按照集聚區滿額入駐50多家企業計,可將區內產生的所有石粉都利用起來。目前,一期兩條石粉制磚生產線、一條陶粒生產線已開始安裝試產。到時,集聚區的石粉不用外運,就可以實現再利用。
一個城的崛起,不僅帶來了南安石材產業的再次集聚,還導出配套服務的共享。中泰投資已成立物流公司,為集聚區內企業提供存儲、現貨和期貨交易等服務。眼下,集聚區正與中國石材協會商洽共建研發平臺,功能定位于高端產品開發、生產標準制定、產品質量檢測等。
毋庸置疑的是,中泰集聚區將是未來南安石材產業,脫掉資源浪費、污染等“舊帽子”,向生態環保型產業方向發展的又一片試驗田。
民企主導園區建設
中泰走出工業園建設新模式
羅馬并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6年前,中泰所在的地塊,還只是個堆放碎石、廢料的拋荒地、廢礦場。如今,進入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各石材加工企業、研發中心、物流保稅倉庫區、進出口加工區、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區、污水處理區排列錯落有序。巨大的雙梁橋式起重機高高聳起,來自世界各地的石頭起起落落。
6年的時間,伴隨著一座城的崛起,無數小作坊變身大企業,而這塊南安石材轉型升級的試驗田,也在循環經濟的領跑中,帶著南安石材產業走向涅盤重生……這一切蛻變,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中泰石材集聚區的投資者、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忠義。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說,生意人唯利是圖,有錢就賺;商人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價值,完善社會。以這個標準來看,投建中泰石材集聚區的黃忠義,恰是任正非口中那種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2007年以前,黃忠義的石化事業就已經做到了極致。不過,這個水頭人胸懷高遠,在不斷擴展自己事業的同時,心中也一直牽掛著家鄉石材產業的發展。
“南安石材產業準入門檻較低,粗放型小作坊很多。環境破壞了,當地老百姓沒辦法享受城市發展的相應配套,又失去了原本秀麗的農村風光,這是一條死路。”黃忠義說,南安石材產業要發展,必須找到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路子。
當時,南安市委、市政府正研究循環經濟方案,倡導建設循環經濟園區。黃忠義二話不說,便接過了承建石材工業園區的擔子。“改革開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政府積極解放生產力,把民營企業推向了社會前端。企業在市場開發這條路上要走得順利而長遠,關鍵在于創新。”在黃忠義看來,由民營企業來主導工業園建設,恰是市場開發創新的精髓。
“當時,以民營企業為主導,建設石材企業集聚區,發展循環經濟,這種模式很少見,對公司來說是一次大膽而冒險的嘗試。”劉榮富說,中泰公司下決心打造石材集聚區,既是順應歷史潮流,更是出于一份挽救傳統石材產業的社會責任感。
2007年,黃忠義在石井投資15億元,創建泉州市中泰投資有限公司,重點研發并攻破石材加工企業環境污染這一問題,拉開環保創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序幕。這一大膽創新的戰略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并得到大力推廣,中泰企業亦于2008年被省政府列為“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
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的開發模式精髓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這是一種全新的政企合作的產業園區開發模式。主體企業為主導,承擔園區建設;在園區管理上,采取行政管理和物業管理相結合,再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整個園區對企業的服務十分到位。”劉榮富介紹。
“園區當時是個拋荒地、廢礦場,我們進行精心規劃,開出一條公路接到324國道,交通解決了,企業就進來了。我們還制定了企業進入園區標準,入駐企業首先必須承諾達到零排放。”劉榮富說,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環保問題,生產規模也擴大了,還做到了變廢為寶,技術含量也邁上了新臺階。
劉榮富表示,政府和百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企業就必須讓他們放心,必須立足于服務整個開發區服務百姓,為政府帶來更大的創收。“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理念正是中泰公司創新精神及該企業福澤民眾宗旨的深刻體現。
從礦山經營到抱團出擊
搭建石材全產業鏈大平臺
近年來,政府積極引導石材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等園區的建設,成了孵化石材行業循環經濟最適宜的樂園。而為了提升石材產業產值,中泰從投產開始,就致力于搭建從礦山經營到市場終端的石材全產業鏈大平臺,服務園區內的企業。
一直以來,石材資源有限,石材產業鏈如何做長做久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南安石材人。作為資源型產業,往產業上游延伸,搶抓礦山資源,成了南安石材產業走出紅海的救命稻草。而中泰石材集聚區,早早就在礦山這一上游產業鏈條上作出嘗試。
“過去,石井的石材企業因為自有礦山,生產的石材基本上只有蝦紅和銹石。現在你再到中泰的園區里面看看,全世界各地的石頭在這邊都能找到。”劉榮富自豪地告訴記者,掌握遍及全世界的礦山資源,讓中泰石材集聚區里面的企業,再也不用靠天吃飯。
劉榮富所言非虛。目前,集聚區內的骨干石企,有不少在國內的湖北、河南、廣西、貴州等地擁有礦山。中泰投資有限公司在貴州省石阡縣建成了一個范圍1.2平方公里的大理石礦區。而其旗下子公司中泰石材,甚至在土耳其也與知名礦業公司切克斯合作,擁有礦山的經營權。“有了礦山,企業就不怕沒有資源,在價格上就更具優勢。”
這一點,隨便在園區內企業走一遭,就能得到了證實。“過去完全就看這兩種石材的市場,市場好就賺,市場不好我們就只能干看著,現在園區里面很多企業都掌握了礦山資源,我們經營的石材已經實現多樣化了,可以根據市場作出調整,變被動為主動。”該園區內一家石材企業負責人表示。
而在市場終端的拓展中,中泰則充分利用園區優勢,將所有企業聚攏在一起,抱團發展。
劉榮富告訴記者,要說“單打獨斗”的能力,中泰園區內每個廠家都有一個推銷團隊,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市場拓展絕對沒問題。
關鍵在于,園區里面的企業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和同行抱團,搶市場訂單。“一家企業拿了個大訂單,自己消化不了,就和園區里面的企業一塊做。有錢大家一起賺。”這樣“多小吃一大”的合作案例,在中泰石材集聚區內,十分常見。
而為了進一步將市場外延擴大,中泰的投資方也在全國各地作出各種嘗試。2011年3月,黃忠義旗下的盤興集團還牽手泉商(廈門)股份有限公司斥資150億元在四川巴中打造“四川盤興中國西部現代物流園”。盤興集團的這一舉措,不僅將南安的石材產業帶到了中西部市場,更是順帶拉動了瓷磚、水暖產業的發展,讓南安建材進一步走向全國。
有了市場,集聚區內的石企紛紛開足馬力,加緊生產供貨。這兩年來,由于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多地方的石材產業都遭遇寒流。石企停產甚至關門的現象并不少見。但即便是在這么冷的市場環境下,中泰石材集聚區內仍然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去年石井的礦山關停以來,全鎮400多個變壓器都掐掉了。但中泰園區內用電量需求卻不斷增大。今年又新建了兩條1萬伏高壓線路,而且很快又要滿負荷了。”劉榮富介紹道。
近幾年,鄰近縣市的石材產業陸續整體退出。南安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為此,南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成11個加工集中區、2個加工集中過渡區,集結了1400多家企業退城入園,實現生產力的再布局。這其中,位于石井的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成為南安石材產業二次創業的試驗田。這個由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主導建設的石材工業園區,不僅在南安開了民營企業主導園區建設的先河,更是因大打“循環經濟”牌,受到了全國各地石材界的強烈關注。
這樣創新的經營模式,創新的產業理念,將為南安石材產業騰轉出什么樣的新局?日前,記者來到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尋找答案。
引領石材循環經濟
中泰帶領夕陽產業涅盤重生
走進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水泥路縱橫交錯,石材加工企業、研發中心、物流保稅倉庫區、進出口加工區、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區、污水處理區排列錯落有序,園區內生產線上的工人正在認真加工各式各樣的石頭。
“靠就近的資源,石井涌現出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設備陳舊。”泉州市中泰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榮富回憶,幾年前,南安石井的石材生產模式仍然保留在傳統的作坊模式上,這些小家庭作坊,多混雜在生活區中,生產所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污染嚴重。
小型、分散、設備簡陋、污染環境等問題制約著整個石材加工產業的發展。如果產業不及時轉型,隨時可能面臨被關停的困境。
2007年,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與南安市、石井鎮合作,主導開發近4000畝的集聚區,吸引石材企業兼并重組、集中入駐。至2013年,集聚區開發了一期約2200畝,共引入45家企業,其中32家已投產。
根據規定,集聚區內的新上石材項目,總投資需在4000萬元以上,擴建、改建石板材生產、工藝石材及石材循環經濟項目,總投資需在3000萬元以上。新上項目投資強度須達到每畝100萬元,投產后每畝年產值至少300萬元。高門檻讓粗放式的加工無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生產工藝。
中禹石材,曾是當地低水平石材企業的代表,設備落后,粉塵多、出材少,一刀頂多切一片板材,成為被取締的對象。但正是這樣生產落后的企業,在中泰石材集聚區的改造后,卻迎來了涅盤重生。
2007年,中泰投資在集聚區成立中泰石材有限公司,兼并改造了中禹,該公司投資1200萬元以上引進先進設備,工藝水平大大提升。“2米寬的拉鋸,最多可將石材荒料切割成130片板材,2.5米寬的甚至可以切成180片,最薄不超過1厘米。而且都是一次鋸成,產生的石粉量少了很多。”公司董事長黃建福說。
黃建福所言非虛。作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泰集聚區鎖定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的運營模式,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資源通吃。
中泰石材集聚區自開工建設以來,就提出了“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理念,開發出石材產業的創新發展道路。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的目標,園區內項目建設都設置有專業的污水處理區,通過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對石材加工產生的廢水重新加工再循環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節約成本。
一直以來,石粉是石材企業產生的最大污染物之一。在中泰石材,記者看到,每臺拉鋸上方都有噴水管,水從此噴向荒料,廢水經拉鋸底部溝槽統一流向塔式固液分離裝置。經過兩次沉淀,濾出的清水通過管道流回拉鋸上方,循環使用。沉淀下的石粉,被壓成粉餅,運往晉江,供應給瓷磚企業作添加料。如此,中泰石材集聚區便成功實現綠色轉型。集聚區的建成使昔日傳統的夕陽產業變成了新興的朝陽產業。
當前,集聚區還配套了石粉綜合利用公司,建成后年可循環使用石粉超過30萬噸,按照集聚區滿額入駐50多家企業計,可將區內產生的所有石粉都利用起來。目前,一期兩條石粉制磚生產線、一條陶粒生產線已開始安裝試產。到時,集聚區的石粉不用外運,就可以實現再利用。
一個城的崛起,不僅帶來了南安石材產業的再次集聚,還導出配套服務的共享。中泰投資已成立物流公司,為集聚區內企業提供存儲、現貨和期貨交易等服務。眼下,集聚區正與中國石材協會商洽共建研發平臺,功能定位于高端產品開發、生產標準制定、產品質量檢測等。
毋庸置疑的是,中泰集聚區將是未來南安石材產業,脫掉資源浪費、污染等“舊帽子”,向生態環保型產業方向發展的又一片試驗田。
民企主導園區建設
中泰走出工業園建設新模式
羅馬并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6年前,中泰所在的地塊,還只是個堆放碎石、廢料的拋荒地、廢礦場。如今,進入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各石材加工企業、研發中心、物流保稅倉庫區、進出口加工區、石粉碎石綜合利用區、污水處理區排列錯落有序。巨大的雙梁橋式起重機高高聳起,來自世界各地的石頭起起落落。
6年的時間,伴隨著一座城的崛起,無數小作坊變身大企業,而這塊南安石材轉型升級的試驗田,也在循環經濟的領跑中,帶著南安石材產業走向涅盤重生……這一切蛻變,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中泰石材集聚區的投資者、福建省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忠義。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說,生意人唯利是圖,有錢就賺;商人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價值,完善社會。以這個標準來看,投建中泰石材集聚區的黃忠義,恰是任正非口中那種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2007年以前,黃忠義的石化事業就已經做到了極致。不過,這個水頭人胸懷高遠,在不斷擴展自己事業的同時,心中也一直牽掛著家鄉石材產業的發展。
“南安石材產業準入門檻較低,粗放型小作坊很多。環境破壞了,當地老百姓沒辦法享受城市發展的相應配套,又失去了原本秀麗的農村風光,這是一條死路。”黃忠義說,南安石材產業要發展,必須找到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路子。
當時,南安市委、市政府正研究循環經濟方案,倡導建設循環經濟園區。黃忠義二話不說,便接過了承建石材工業園區的擔子。“改革開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政府積極解放生產力,把民營企業推向了社會前端。企業在市場開發這條路上要走得順利而長遠,關鍵在于創新。”在黃忠義看來,由民營企業來主導工業園建設,恰是市場開發創新的精髓。
“當時,以民營企業為主導,建設石材企業集聚區,發展循環經濟,這種模式很少見,對公司來說是一次大膽而冒險的嘗試。”劉榮富說,中泰公司下決心打造石材集聚區,既是順應歷史潮流,更是出于一份挽救傳統石材產業的社會責任感。
2007年,黃忠義在石井投資15億元,創建泉州市中泰投資有限公司,重點研發并攻破石材加工企業環境污染這一問題,拉開環保創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序幕。這一大膽創新的戰略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并得到大力推廣,中泰企業亦于2008年被省政府列為“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
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的開發模式精髓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這是一種全新的政企合作的產業園區開發模式。主體企業為主導,承擔園區建設;在園區管理上,采取行政管理和物業管理相結合,再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整個園區對企業的服務十分到位。”劉榮富介紹。
“園區當時是個拋荒地、廢礦場,我們進行精心規劃,開出一條公路接到324國道,交通解決了,企業就進來了。我們還制定了企業進入園區標準,入駐企業首先必須承諾達到零排放。”劉榮富說,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環保問題,生產規模也擴大了,還做到了變廢為寶,技術含量也邁上了新臺階。
劉榮富表示,政府和百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企業就必須讓他們放心,必須立足于服務整個開發區服務百姓,為政府帶來更大的創收。“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理念正是中泰公司創新精神及該企業福澤民眾宗旨的深刻體現。
從礦山經營到抱團出擊
搭建石材全產業鏈大平臺
近年來,政府積極引導石材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區等園區的建設,成了孵化石材行業循環經濟最適宜的樂園。而為了提升石材產業產值,中泰從投產開始,就致力于搭建從礦山經營到市場終端的石材全產業鏈大平臺,服務園區內的企業。
一直以來,石材資源有限,石材產業鏈如何做長做久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南安石材人。作為資源型產業,往產業上游延伸,搶抓礦山資源,成了南安石材產業走出紅海的救命稻草。而中泰石材集聚區,早早就在礦山這一上游產業鏈條上作出嘗試。
“過去,石井的石材企業因為自有礦山,生產的石材基本上只有蝦紅和銹石。現在你再到中泰的園區里面看看,全世界各地的石頭在這邊都能找到。”劉榮富自豪地告訴記者,掌握遍及全世界的礦山資源,讓中泰石材集聚區里面的企業,再也不用靠天吃飯。
劉榮富所言非虛。目前,集聚區內的骨干石企,有不少在國內的湖北、河南、廣西、貴州等地擁有礦山。中泰投資有限公司在貴州省石阡縣建成了一個范圍1.2平方公里的大理石礦區。而其旗下子公司中泰石材,甚至在土耳其也與知名礦業公司切克斯合作,擁有礦山的經營權。“有了礦山,企業就不怕沒有資源,在價格上就更具優勢。”
這一點,隨便在園區內企業走一遭,就能得到了證實。“過去完全就看這兩種石材的市場,市場好就賺,市場不好我們就只能干看著,現在園區里面很多企業都掌握了礦山資源,我們經營的石材已經實現多樣化了,可以根據市場作出調整,變被動為主動。”該園區內一家石材企業負責人表示。
而在市場終端的拓展中,中泰則充分利用園區優勢,將所有企業聚攏在一起,抱團發展。
劉榮富告訴記者,要說“單打獨斗”的能力,中泰園區內每個廠家都有一個推銷團隊,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市場拓展絕對沒問題。
關鍵在于,園區里面的企業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和同行抱團,搶市場訂單。“一家企業拿了個大訂單,自己消化不了,就和園區里面的企業一塊做。有錢大家一起賺。”這樣“多小吃一大”的合作案例,在中泰石材集聚區內,十分常見。
而為了進一步將市場外延擴大,中泰的投資方也在全國各地作出各種嘗試。2011年3月,黃忠義旗下的盤興集團還牽手泉商(廈門)股份有限公司斥資150億元在四川巴中打造“四川盤興中國西部現代物流園”。盤興集團的這一舉措,不僅將南安的石材產業帶到了中西部市場,更是順帶拉動了瓷磚、水暖產業的發展,讓南安建材進一步走向全國。
有了市場,集聚區內的石企紛紛開足馬力,加緊生產供貨。這兩年來,由于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多地方的石材產業都遭遇寒流。石企停產甚至關門的現象并不少見。但即便是在這么冷的市場環境下,中泰石材集聚區內仍然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去年石井的礦山關停以來,全鎮400多個變壓器都掐掉了。但中泰園區內用電量需求卻不斷增大。今年又新建了兩條1萬伏高壓線路,而且很快又要滿負荷了。”劉榮富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