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stone139.com在廣東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
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巖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采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巖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巖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l件浮雕卷云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并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鉆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石材堅實,耐風化,因而,在嶺南建筑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于建筑構件和裝飾上。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建筑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臺階、柱礎、梁枋、井圈等;二是作為建筑物附屬體的石碑、石獅、石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為建筑物中的陳設,如石香爐、石五供等等。
增城市盛產烏欖和白欖,烏欖除了能制成咸欖角、油欖角、五香欖角等之外,欖核還是制作欖雕的好材料呢。
增城欖雕屬于雕刻工藝中的一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欖雕工藝始創于增城新塘鎮,在清代是歷年的貢品。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清代咸豐年間新塘老藝人湛谷生雕的《蘇東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稱之為雕刻之王。在船底上雕刻了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字,同時人物造型非常精致、維妙維肖。如今這件稀世珍寶珍藏在增城市博物館內。
廣東石材雕刻現代的發展
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
久負盛名的石雕珍品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越秀山五羊石雕、珠海漁女雕像、佛山城雕、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等,都是出自他們靈巧的雙手。
這些技藝高超的師傅就是來自廣東五華的石匠。數百年來,五華作為石匠之鄉,名師巧匠輩出,石雕工藝名聞海內外。五華的石雕工藝現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如今,五華石匠這一群體越來越老,人數也在逐漸減少,且鮮見年輕面孔。
日前,筆者專程到五華河東鎮黃坑村,拜訪幾位古稀石匠,77歲的賴漢城和賴亞貴、78歲的賴乃林、81歲的賴乃祥。“目前,五華30歲以下的石雕藝人屈指可數。或許,當老一輩石匠都退休了,上千年積累下來曾經輝煌的五華石雕技藝只有在歷史書籍的記載中才能看到。”提起石雕工藝傳承的話題,頭發斑白的老石匠百般遺憾。
五華石雕已有460多歷史,石匠技藝精湛,他們能鑿石成門、窗、柱、礎、雅、磨,善于鋪建橋梁、宮亭臺閣,更能在石上雕刻人物、飛禽走獸、花鳥山水等。
賴漢城、賴亞貴、賴乃林和賴乃祥這4位老人,在年輕時都是雕刻技藝過人的石匠。1958年,他們曾參與北京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隨后還參與了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越秀山五羊石雕、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等石雕作品的創作。
“當年,廣州市園林局挑選了幾十名五華石匠組成了廣東班到北京參與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建設,我任班長。”賴亞貴說,“在參與建設期間,我們廣東石匠班由于雕刻技術出色,得到了全國各地建筑工人的稱贊,并受到了國務院的獎勵。”說起那一段輝煌的往事,老人一臉自豪。
如今,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身強力壯的石匠們已老去,他們滄桑的雙手也無法再掄起敲打硬石的大錘,而他們手中的大錘和刻刀卻沒有人能接過去。
“傳統石雕工藝傳承形式多為‘傳幫帶’的方式,學藝艱苦、周期長,現在的年輕人一般都不愿意學。我們曾經也帶過不少徒弟,但很多都是半途而廢,而我們的子女也不愿意繼承這一份艱辛的活。”賴漢城老人說。4位老石匠的子女或經商或從政,無一人從事石雕行業。
筆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廣東省內比較有規模的的五華石雕廠只有20多家,絕大部分工廠工人結構出現嚴重的老齡化,大部分石雕人員年齡都在40歲以上,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困境,一些大型石雕工程往往找不到工人做。
“曾經輝煌的五華石雕,正逐漸成為歷史。上世紀70、80年代,五華有些村莊超過85%的家庭都有石匠。但如今,全縣專業的石雕工人僅有幾十位,30歲以下的尚不足10人。” 廣州市海珠區桂藝雕塑工程部石雕名匠魏師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