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碑用帆布覆蓋著放在醫院配電房旁邊

石碑上的字跡可辨認一二
中新潮汕2月9日電 據《汕頭特區晚報》報道,日前,由一群本地大學生自發組成的民間文物保護小組——“汕頭山水社”來到腫瘤醫院里,探尋石碑下落。山水社的成員們在醫院南側的配電房旁邊發現了石碑,石碑用帆布蓋著,旁邊堆放著一些雜物。走近一看,其中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汕頭醫院”、另一塊刻有“紀念碑”字樣,另外還從碑上隱約看到“胡文虎胡文豹民國二十二年秋蒞汕捐金二十……”等內容,應該是記載著當年胡氏兄弟攜同汕頭各界人士籌建汕頭醫院的事跡。
據汕頭山水社成員小吳介紹,他們之所以對這塊石碑感興趣,起因于當初他們曾在報紙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地介紹了汕頭醫院的歷史和它的變遷發展的歷程。于是,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前往腫瘤醫院一睹石碑真容。盡管順利找到,可是兩塊石碑目前的保存現狀卻為他們所擔憂。小吳等山水社成員認為,這兩塊石碑對于記錄胡文虎兄弟以及其他愛國華僑當年如何籌辦醫院救助百姓,以及腫瘤醫院的發展變革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考究價值,因此亟需專業人士出手,對石碑予以維護和保存,避免石碑在風吹日曬下漸漸老化,以至于無法辨認石碑上的信息。
作協會員探尋石碑歷史
小吳他們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是市作家協會會員謝益良所寫。謝益良曾經在汕大醫一附院工作過,平時也對于歷史有所涉獵。他在文章中指出,汕頭醫院是80多年前由胡文虎籌資捐建的公益項目,其占地和建筑面積比起胡文虎大樓以及民權路的胡文豹大樓的總和還大得多。但對于這座醫院的歷史,一直以來卻鮮有人知。
據謝益良介紹,當時他走訪了包括醫院檔案室等部門,查閱了大量史料才得知石碑的來歷。石碑是由兩塊同樣大小的花崗巖石組成,左右拼在一起形成長方形,高250厘米,寬120厘米。上方橫行從右至左是“汕頭醫院紀念碑”七個篆體大字。正文豎行從右至左則是“汕頭醫院落成記”,共508個隸體字。由潮安縣人鐘復初撰文,饒平縣人陳煥章書寫,打石工匠勒石成碑。碑文落款的時間是:“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仲秋谷旦立石”。即1935年仲秋刻立紀念石碑,宣告醫院落成。
石碑一度淪為鋪路石
謝益良告訴記者,1860年汕頭開埠后,對外貿易活躍,城市逐步發展,但是醫療衛生事業相對落后。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僅有幾所規模很小的醫院,多為外國人、教會、私人辦院,而1931年建立的“汕頭市立醫院”(1936年并入“汕頭醫院”),設施也比較簡陋。1933年秋,旅居緬甸的愛國華僑胡文虎先生來汕頭,目睹市民群眾迫切需要改善醫療條件的狀況,他熱心慈善事業,決定以胡文虎、胡文豹的名義,慷慨捐資大洋20萬元,在汕頭建設一所醫院,并委托汕頭貧民工藝院董事會籌劃建院諸事宜。后來在各方努力下,克服了種種困難,汕頭醫院終于在1935年仲秋圓滿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當時醫院占地面積共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4600平方米,設立門診部、住院部,開放病床230張,其規模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是相當可觀的。1939年6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汕頭,醫院宣告停辦,人員離散,院址淪為日軍駐地。
謝益良說,愛國華僑胡文虎先生1933年捐資創建“汕頭醫院”,是80年前海外赤子造福桑梓的善舉,“汕頭醫院落成記”(“汕頭醫院紀念碑”)石碑,在歷經戰亂時期曾被拆下埋為鋪路基石,在1992年醫院基建施工時才得以重見天日,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應加強保護。他建議,保護“汕頭醫院”舊址文物(腫瘤醫院內),可在1957年建的原內科住院樓西南靠近圍墻處選擇適當地點建紀念亭,把“汕頭醫院落成記”碑石立于基座上,周圍設置護欄,做好防護措施。與有關部門配合,征集歷史照片,開辟為“汕頭衛生系統歷史展覽室”,由醫院選聘兼職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弘揚愛國主義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