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材老板轉型記)
與綿延綠色山巒形成鮮明對照的石材廠開采區,機械、車輛停歇,廠區空曠靜謐。而去年9月以前,這里17名工人日夜采掘,28臺運輸車進進出出……
“的確該轉型了,石材廠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太大!”
16日,記者一行站在綠色群山中的天成白云石廠區,眼前裸露的一大片山體,這是咸安區桂花鎮毛坪村鄧昌盛9年的開采印跡,他對這次礦山整頓較其他同行認識更清醒。
鄧昌盛的石材廠年產10萬噸,算不上大,也不算小,先后投入800多萬元,年繳稅80多萬元。
桂花鎮是咸安區最早開采石材的鄉鎮,全鎮開發石材的熱潮迭起。10多年來,咸安區7個鄉鎮競相開發石材資源,大大小小的石材廠一度達到100多家。
然而,隨著大片大片的綠色山體被開腸破肚,在群山中就像一塊塊瘡疤,格外刺眼。有時,石材老板們自己開車從高速公路遠遠看著那些采石場,也被刺激得不行。
同樣,被刺激的還有咸安區委區政府:此類采石,一律關停!
去年9月以來,咸安區7個鄉鎮的36家石材廠被關停整頓,到今年底870萬噸總產能將被降到480萬噸,降幅40.6%,石材廠減至11家,其中桂花鎮被咸安區劃為禁采區,現有12家石材廠,都被關停。
與當年倡導發展石材產業一樣,順勢而為則發展迅速。如今,綠色發展成為主弦律,鄧昌盛的石材廠從去年9月起就被斷炸藥、斷電,停產至今。他敏銳地感覺到,轉型勢在必行。
但往哪兒轉?咸安有桂花之鄉美譽,作為土生土長的桂花鎮人,他本種了少量的桂花苗木,市場行情也摸清了:一畝地可種15萬株苗,每株0.5到1元……他調查、思考、算賬。鑒于他是區政協委員,當地黨委政府希望他能帶頭轉型發展。為此,他決定改做苗木老板。
去年底,他就近在礦區附近一口氣承包300畝地,請人整地、育苗、剪枝、芊插……如今,田里的苗木長勢喜人,一些客商早早前來訂購。
帶著記者一行,從石材廠來到苗田,53歲的鄧昌盛看著喜人的田間桂花苗,跟記者比較兩次靠山吃山:9年前,靠山吃山,“吃”的是石材;9年后,還是靠山吃山,“吃”的則是山地種植的桂花苗木。
桂花鎮的礦山石材,含鎂量高,給鋼鐵行業做配套的,前些年也賺了些錢,但循環增加設備投入,落袋的錢并不多,如今鋼鐵行業庫存高,生態環境要求高,利潤很薄;而桂花苗木,屬于綠色發展的朝陽產業,利潤高。
“他這一步比別人轉彎早!”桂花鎮鎮長李子牛表示,盡管桂花鎮12家石材廠被關閉,對地方稅收、就業等帶來不小的影響,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留住綠樹青山,政府綠色發展的決心不會變,因此希望其他的礦山老板也能像鄧昌盛一樣,在政府引導和幫助下積極轉型,早點找到新的生財之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已有多個石材廠老板紛紛探尋新出路,其中有4位老板轉行參股苗木種植;有的根據政策,將石材廠整合,遷移到限采區域。后記:湖北咸寧石材是湖北四大石材產區之一,被稱之為“中國大理石之鄉”。主要有大理石產品金鑲玉、中國啡網、黑白根、圣羅蘭、珊瑚紅、芝麻白、米玉等石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