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鄉一帶石匠繼承祖業,手工雕刻漢白玉藝術品,主要供應皇室及達官貴人,年產在150~200件,從業人員300人。
1910年意大利商人在天津開辦了云石公司,主要用于臨街店鋪的裝修和商店柜臺臺面。
1919年北平私營麗人造大理石廠成立,占地僅30平方米,年加工大理石板500平方米。
1929年南京中山陵建成,成為民國時期最大的石材工程項目。
1930~1948年,德國人在青島開辦石材公司;私營北京陸石廠成立;日商在沈陽開辦奉福大理石廠;意大利商人在上海開辦“大偉行”;日商在大連開辦天橋大理石廠;日商在長春開辦隆昌公司。年產大理石、花崗石、水磨石不足5000平方米。
1949年~1952年北京華際石材相繼為中南海懷仁堂、北京和平賓館等重點工程提供石材制品,年生產大理石板材僅為1000平方米。
1953年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廠開始生產水磨石。
1955年當年全國大理石出口板材僅為1000平方米。
1957年華際石材廠并入北京大理石廠,大理石成為該廠在北京獨家加工經營的產品。同年,全部私營石材企業改造為公司合營企業。
1958年公私合營石材公司全部轉為國營。為滿足北十大工程需要,由原建筑工程部和有關省建材部門投資改擴新建了一批石材企業,主要有:北京大理石廠、天津大理石廠、上海大理石廠、北京建材水磨石廠、北京建筑水磨石廠、沈陽大理石廠、青島大理石廠。當年花崗石、大理石產是全國為16萬平方米,水磨石12萬平方米。
1963年我國經一顆工業人造金剛石誕生,為石材機械國產化創造了重要條件。
1969年杭州大理石廠經當時建筑材料工業部批準從意大利引進第一臺普通鋼絲繩鋸,是我國采用金剛石工具開礦的開始,開創了機械開采的歷史。
1972年全國石材及相關制品出口當年突破100萬美元。國家建材局人工晶體研究所成立金剛石工具專業研究會,成為我國金剛石工具產業的孵化器。
1973年國家建委、計委在北京召開全國三石工作會議(俗稱全國第一次石材會議),著手制定“三石”技術質量標準。
1976年北京人工晶體研究所金剛石工具形成系列,切、銑、鉆、磨工具齊全。
1977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內外裝修大量采用石材,全國石材行業開始大會戰船。
1978年全國掀起第一次石材熱。開始了大量引進石材開采與加工設備高潮,共引進200余條生產線,引進金剛石工具制造設備290臺(套)。
1979年當年產“三石”17萬平方米,年創匯300萬美元。
1983年國家建材局批準成立中國石材工業協會,《石材》雜志編輯部同時成立。
1984年國產雙頭排孔鑿巖機、液壓鉆機、臥式鑿巖機、金剛石串珠繩鋸石機、快速鋼絲繩索鋸、液壓頂石機、桅桿式起重機等,使采石和加工設備時一部國產化。
1987年石材發達地區相繼成立了8個省級石材協會,全國有會員800多個。
1988年成立國家建材局石材適量監測中心。
1992年全國第一次石材熱開始。《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天然大理石荒料》、《天然花崗石荒料》、《天然花崗石板材》、《天然飾面石材術語》、《天然飾面石材試驗方法》、《建筑飾面材料鏡面光澤度測定方法》建材行業及國家標準發布。
1993年《天然石材產品放射性防護分類控制》標準發布。
1997年天然大理石、花崗石出口首次突破7億美元。
1999年中國石材企業“第一集團軍”出現:深圳康利、高時;東莞環球、東成;新疆廣匯等,年營業額均在2億元人民幣以上。
2000年全國石材出口創匯首次突破8億美元;石材業創三項世界第一,并連續5年成為國內建材行業單一產品出口第一大戶。
2010年石材行業新品倍出發展大放異彩。
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石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0.6%。
2012年1-9月,規模以上石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25.3%,利潤總額增長29.3%。石材進出口總額、數量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2013年1-4月,我國石材累計出口額達17.89億美元,同比增長20.4%。石材出口額為17.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3%。
來源:石話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