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傷養護
供石在采集過程中、運輸過程中,常會發生不小心碰破損傷石膚石肌的事。如石傷較明顯,可先用金剛石進行打磨,修整,再將原石放置于露天石架。石架最好不用鋼鐵塑料制品,以水泥制品為好。原石在石架上經受日曬雨淋,養護者定時澆水,時間一長,石膚自然風化,自然變色,直到整塊供石在質感、色感方面完全調和為止,再遷入室內觀賞。
2.室外養石
除了有石傷的,其他供石新采集來后也應先在室外供養半年至一年時間,并每日澆水一二次。為了顧及風化度均勻,一個月左右應將供石翻一次面。
3.室內養石
適宜于水盤的供石一般可以用水養的方式。一兩天澆水一次,使它經常保持溫潤而有生氣。不宜一直噴水的供石也應經常用干布擦拭,使其保持整潔。
除了水養,有的藏石家喜歡將石油養。他們認為,油養可以保持石之光澤,避免石膚氣化、風化。使用的保養油有凡士林、油臘、上光臘等,用絨布蘸臘、油輕抹輕拭。也有將石臘化成液體后涂刷供石的,效果確也顯著。但作為長期保養的供石,其實應該避免上油臘。雖然這類物質在短時期內可以使石之質地、色感更為突出,但也相對阻隔了石頭的老化,因為油臘會堵塞石頭的毛細孔,會妨礙石頭的呼吸,即妨礙它吸收空氣中的養料,使石頭久久不能顯得老氣。而且,上油后的奇石之光澤, 有一種造作感,過重的油臘還會產生反潮現象,致使石之表面變得一片灰白,遮掩了石頭的清清面目。總的看來,油養是得不償失,不值得提倡的。
以上是現代人的養石技巧,再介紹一則古人養石的技巧。明人所著《志雅堂雜抄》云:“以煮酒腳涂靈璧石,其黑如漆,洗之不脫,極妙。”此法是否靈驗,不妨一試。
供石的價值高低與其出土流傳年份極有關系,時間愈久,石頭色澤愈古樸歸真,石體會發出成熟的幽光,這種難以確切言傳的石表形象,行話稱作包漿。包漿愈凝重愈好。包漿的形成,最主要原因當然在于長時期的輾轉流傳,但藏主的關心愛護也很有關系。俗話說:養石即養心。有的藏石家喜歡將質優膚細形美的供石置于茶桌書案,在喝茶聊天或閱報看電視時以雙手撫摩,使手氣、手潤通過毛細作用滲入石膚、石體,久而久之,包漿漸起,令人愈加寶愛。
針狀礦物的清理:
針狀礦物是玩石家清理工作的魘夢,一不小心就會碰斷針狀結晶,有一些非常纖細,甚至無法用口吹氣除去雜物,只能以電扇遠遠的輕吹,或是使用吹鏡頭的橡皮球;有時可用吸塵器吸去灰塵。若是可能,將礦物樣品倒著拿,輕輕地從底(上)拍幾拍,夾于晶體中松散的雜質顆粒或許可以除去,可是此法對于脆硫銻鉛礦和赤銅礦,可能行不通,因為這些礦物通常沒有粘在底石上,倒著拍一拍,所要的礦物也會掉到地下來。除此之外,對于那些粘在晶體上的雜質,可用尖長的夾子,小心翼翼地取出。這些礦物,若結晶很細,最好不要泡到任何液體之中,因為纖細的晶體會粘在一起,水分干后不會恢復原狀;若是較粗的結晶,如鈉沸石和中沸石等,可以用水洗,不過,最好先試驗一下,比較保險,得到經驗之后,就可知哪種礦物可用水洗,哪種不能泡水。